李吉林,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普遍欢迎与尊重,是基础教育界卓有影响的小学教育专家。而在熟识的人眼中,她却被称为“孩子”,让我们与您一同走近—— 李吉林告诉我,她的孙女曾经对她说:奶奶,你就像个孩子,我喜欢和你玩。 李吉林自己在她的文章中也说:“我,长大的儿童。” 像孩子一样认真和执拗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有一天,李吉林来找我,见面就说:“最近,江苏教育出版社要给我出书,我想请你给这本书写序。” 我忙说:“我不合适,你怎么想到让我写序?” 她说:“为什么不合适?” 我说:“我不是名人啊?” 她的眼睛睁大了,满是诧异地说:“写序就一定要名人?我觉得你合适,是因为你了解我呀!” 我一直推辞着,临走她说:“就这么定了,我等你的序。” 写序的事,我始终没有当真,我以为李吉林也就这样说说的,既然我没明确答应,她说不定也就算了,所以我三个月没动笔。 三个月就这样一晃过去了,这天,李吉林又找到我,很急的样子,说:“过去几个月了,你的序该写好了吧?” 我也急了,说:“我没动呀,我以为你不再要我写了。” 她更急了:“我认定了你的,一直等着,出版社那边催我,我说就等严清的序呢!” 她一走,我就开始酝酿,回忆我和她多年交往的种种,我觉得这本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书,其实已经超越了学科本身,旨在儿童的全面发展,把握了这一主旨,我确立了序的主骨,写成后给李吉林看,她连说“好”,没再要我改一个字。 书如期出版了,我的序结束处仍有这样一个“尾巴”,可以看出我的些许担心:“但无论从年龄还是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她都是我的师辈。她执意诚意要我为这本书写序,我始终悬惴惴之心,倒不完全因为自己不是名人,怕一支稚笔压不住书稿的分量;而是担心序不准,辜负了作者,耽误了读者。” 李吉林不知是不是懂我的担心,不久,她兴冲冲地来告诉我,叶澜、朱小蔓等好几位知名教授,见了她都说:“严清的序,写得好。” 她说这话时,眼里是孩子般的得意:“如何?我就说你肯定行!我的眼光,不会错的。” 后来,这本书修订为《李吉林文集》八卷中的一卷。时过境迁,人事物事都发生了变化,但她仍保留着我的序,忝居许多大家之列,成为《李吉林文集》“这标志着中国原创教育思想的出现和成熟”(顾明远语)系列中的一个序者。我在欣喜之余,继续保持着不安,同时内心充满了对李吉林的钦佩和感激:这是一个始终保有赤子之心的真性情的人! 像孩子一样痴迷和专注 不记得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哪个具体日子。那时,李吉林正开始她第一轮小学语文教学实验。一天散学后,她从学校出来,经过我当时工作所在的中学堂街,这是李吉林回家的必经之路。刚好我也下班,从通中出来,在中学堂街的转弯拐角处,我俩差点撞个满怀。李吉林看见我,很兴奋地说:“我正想找你,听说你最近正研究美育呢,我有些问题想请教你。” 我说:“我哪里谈得上‘研究’美育,只是感兴趣,想学习罢了。” 李吉林停下脚步,也不让我走,就像一个孩子,坚持着她的请求,要我和她就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谈谈想法,“三言两语也行,我就想听听你的看法,除了教材本身的美,还有哪些课堂元素是体现审美的”。 我说:“情境本身就是审美要素。” 李吉林眼睛一亮,要我就这一点讲透一些。 我们就把中学堂街拐角处作为“二人论坛”,兴致勃勃、滔滔不绝地谈开去了。夕阳照在斑驳的巷墙上,也映红李吉林兴奋的面庞,路人诧异地打量着我们,不知道我们何以如此旁若无人?也不知过了多时,中学堂街已差不多再无行人,而旁边的路灯也不知何时已亮起。 这件事已过去三十年,我今天仍然记忆犹新。夕照里、路灯下,两个语文人为儿童审美教育,在巷口痴迷地沉浸于共同感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话题,忘了身份,忘了时空,她是孩子,我也是孩子。只是岁月磨痕,我后来离开一线教学,在教育行政上“俗走”多年,不说常常要戴面具,至少表情会僵硬许多;而李吉林,印象中我一直觉得她如孩子般痴迷、专注,从未变过。鲁洁教授曾说:“一个人三十年盯住一个课题做研究,这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是十分罕见的。” 像孩子一样友爱和分享 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巴黎,有人问一位获奖者:哪个实验室对你最重要?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幼儿园。他说,在幼儿园里,他学会了很多,其中一条,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 友爱和分享,是人类今天特别重要的美德,而在孩子那里,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李吉林就是这样的孩子。 每年春深时分,她都要送两包名叫“三杯香”的茶叶给我。这茶没有龙井、碧螺春那样的名气,但李吉林认为这茶特别醇香,她觉得好的东西,送给“小朋友”一半,是很应该的事。我的确自诩是李吉林的“茶友”,除了情境教育,我和她谈得最多的,大概也就是茶了。我喝“三杯香”,确也觉得茶香绵长醇厚,不知是因为“三杯香”就有这样的品质,还是因为这茶是李吉林所赠? 李吉林在她的书中,满怀感情地谈到她到苏北农村“播撒情境教育的种子”,而她早在情境教育刚刚“挂果”之初,就在学校的“珠媚园”(二附原有一私家花园的旧址名)里,办起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李吉林为这群教师自办的一个内部资料,题名“珠媚林”,意在希望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不是一棵树,而要繁衍成一片林子;不是孤芳,不是自赏,而是分享,是普惠。这样的愿景,一旦实现,李吉林的欣慰,应该和看到我喝“三杯香”时的受用,是同样的心情吧? 这种心情,和那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回忆儿时“把好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是一样的。孩子的友爱和分享是那样纯真,纯真得令很多自私的大人汗颜。 非常欣赏中央电视台三套节目经常播出的一句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而对于李吉林,我想说,心有多年轻,事业就有多年轻。一个孩子,他(她)的生长空间该有多么广阔! (作者系江苏南通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