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位置:首页 > 主要著作

催开教育智慧的花蕾

2018-10-30

书名:《催开教育智慧的花蕾——《人民教育》发表李吉林论文专集》

作者:李吉林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人民教育》总编辑、编审 余慧娟


  

  李吉林老师嘱我为她的文集写序,我一直不敢答应,一方面李老师是我参加工作时就仰慕的著名教育家,学识渊博,成果卓著,作为晚辈的我,不敢妄加评述;另一方面,李老师一辈子扎根教育实践,是真正的我们的“老师”。我倒是非常愿意写一写我读李吉林老师文章的体会,以与大家交流。

  李老师跟《人民教育》的渊源久远深厚。我到人民教育编辑部工作时,李老师就已经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多篇大作。第一次读李老师的文章,特别偶然。那是2003年,编辑部正在桌子上铺校样,我恰巧路过,被一个醒目的标题所吸引:我,长大的儿童。真有意思,长大的儿童!长大了怎么还能叫儿童呢?我忍不住拿起来读,啊,原来是李吉林老师的文章。那文字,那情趣,那心境,简直无法想象出自一位65岁的老教师之手。虽然没有见过李老师,但是那篇文章已经帮我定格了李老师——一位永远拥有童心、童趣的教育家。

  近距离接触李老师,是2009年的春天,我到南通出差,特意想了个题目采访她,其实就是想找个理由拜访一下这位如雷贯耳的大家。李老师欣然应允。至今依然记得,那窗外儿童的笑闹声,和李老师思考写作的屋子,相映成趣。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李老师始终不愿意搬出这座校园。李老师见面即紧紧拉着我的手,坐在取暖炉旁,一袭红扑扑的阔腿裤,印着红彤彤的脸颊,爱恨分明地跟我谈青年教师应该虔诚、笃定,不能功利、浮躁。我被她的热情、真诚所深深感染。临走时,她还把果盘里的糖果一股脑地塞给我,好像我就是一个大孩子一样。我也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沉浸在被关爱、被鼓励的幸福之中。那天其实依然春寒料峭,可是当我走出那间还是木地板的办公室时,却已经被捂得热乎乎的了!

  文如其人。这本《催开教育智慧的花蕾》是李老师发表在《人民教育》上的文集。虽然我都没有当过责任编辑,但是读过后,就知道篇篇都是精品。有谈情境教育的,有谈创新教育的,有谈写作的,有谈人生体悟的,这些文章,字字珠玑,洋溢着对教育的全部热情和热爱。无论是哪篇文章,无论是谈什么内容,我都能读到一颗永远活泼泼的、纯粹的童心。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一个人几十年仍能保有童心而不变色?人都在长大,长大意味着成熟,也意味着复杂;长大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现实。童心,是一个不谙世事的人天然具有的“赤子之心”。谁能在经历复杂、挫折的人生之后,依然保留一份纯真,甚至纯粹呢?李老师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清苦的童年、早熟的少年,为什么当她看到孩子,就有了爱意,看到了秋叶,就有了童话?

  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美好的心灵。美好,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能淡定、从容、乐观。这是一个教师身上至关重要的品质。教师是面向未来的职业。教师带给儿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教育带给人希望,就是从教师带给学生美好开始的。但教师同样是现实中的人。因此,教师职业之难,就在于修炼自身为一个永远乐观向上的人,并把最光明、最温暖、最美好的一面,带给儿童。

  李老师心中的美好,来自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换作儿童。在教育教学中,她总是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新的一班孩子又入学了。我是那样虔诚地迎接他们的到来。几乎在一天里,全班45位小朋友的名字,我都一一记住了,我对自己很满意,因为这是很有意义的——学生觉得老师都认识他了,这对于他们,简直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同时,他又觉得老师的眼睛仿佛总看着他,开始学会管住自己,甚至会回家兴奋地告诉爸爸、妈妈,说:‘老师已经知道我的名字了,我可要像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花圃边的童话——我又迎来了一年级新生》)把自己换作儿童,这是多么可贵的情怀。用一个字来概括,无非一个“诚”字。如《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李老师的“诚”,就是完完全全把自己放在儿童之中,放在教育之中,直至把自己“变”成儿童。“孩子们每日在我的身边,他们的眼睛却忽闪在我的心里,那是会说话的眼睛,是好奇,是求知,是灵性,是多情,是纯真,那里面蕴藏着娇嫩的宝贝,那是不能忽略,不能挫伤,不能压抑的。”(《我,长大的儿童》)古之成大事者,无不有一份专注、热情乃至全身心投入。唯有这样的热爱,才能摆脱世间各种名利之诱惑,完全而纯粹地沉浸在这个世界中,才能劈出一条新路来。李老师后来走向情境教育,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取得成就,几乎是必然。

  李老师心中的美好,来自她善于向儿童学习。她像海绵一样向儿童汲取智慧。她说:“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是的,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我智慧。我想说: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 “我常常就是这样,像孩子般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设计教学,童心帮助我想出许多好办法,那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好办法,它让我不止一次地获得成功,享受到当语文老师,从事小学教育的快乐。”“取之于童,用之于童”,焉有不成功、不快乐之理呢?

  李老师心中的美好,来自她向儿童汲取不竭的动力。当老师,尤其是当小学老师,时间长了,谁不会感到烦琐、厌倦呢?可是李老师却把“为了儿童”化作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她看到孩子们都不喜欢写作文,觉得无话可写,便带孩子走出去观察世界。在带孩子去之前,她先去讨教中草药老专家认识野花、去奶牛厂亲自观察奶牛,先行体悟,看看儿童会得到什么。“每每此时,我心里总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为儿童学习持久地下功夫》)当把儿童发展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把儿童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当作研究对象,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就有了无穷的力量和乐趣,便不知疲倦地爬坡前行,哪里还会有与职业倦怠交臂的可能?

  李老师心中的美好,来自她享受儿童、享受教育。正是因为李老师把自己沉浸在儿童的生命展开图中,她获得了儿童最高的馈赠。“几乎每堂课上,我会为听到孩子精彩的发自心灵的表达而兴奋,为小小哲学家言之有理的推理而惊喜。由此让我看到世间最纯美的微笑和忽闪智慧光亮的眸子,看到生命力的跃动,那正是麦苗拔节的声响。这生气勃勃的课堂总让我心动,那是高尚圣洁的殿堂。我虔诚,我热爱,我珍惜。”儿童是世界上最敏锐、最善良、最清纯的精灵。他们能够读懂爱,感知善,欣赏美,并释放出无穷的潜能,以回馈老师带给他们的美好。李老师尽情享受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无限乐趣和巨大的成就感、幸福感。

  怀着美好做教师,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

  当下,不少教师,只是把教师当作一份职业而已,既不能说不负责任,也不能说很负责任,就是缺少“热爱”,更不用说美好了。这是最可怕的状态。如果选择成为教师,如果还在教师岗位,就应该果断地走进儿童,走进教育。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她是植根于人的心灵和头脑的工作,她同时也是面向未来、面向所有人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师应该怀揣美好走向儿童。

  今天的教师,是在快节奏、价值多元、选择多样、物质丰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也是如此。教师能够带给儿童的东西,和之前相比,已经有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很多既定的知识,尤其是结论性的,儿童都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但是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想象力的放飞,价值观的学习,兴趣的点燃,美的熏染,等等,成为教师越来越重要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教师仍然对工作缺乏热情、热爱,心中缺乏美好,可以想见,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调动儿童、激发儿童和引领儿童!

  李老师是在中国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家。无论是读她的文章,还是跟她通电话,和她在一起,我始终都能感受到她心中深藏着的对人对事的美好期待。如果老师们觉得自己仍然徘徊在教育大门之外,那么,请读一读李老师为什么如此深爱教育;如果老师们找不到对儿童的兴趣和热爱,那么,也请读一读李老师是怎么理解儿童、欣赏儿童的;如果老师们感到倦怠了,请读一读李老师是如何找到情境教育之路并不计辛劳沉潜其中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但是李老师却找到了获得自由的钥匙,那就是“知儿童所需,爱儿童所爱”。她说:

  “教育真像美妙的诗篇,它是老师用真情和智慧去撰写的,它是用爱去叩开孩子的心扉的;而且也只有在孩子中间、只有当老师的整个身心被孩子的纯真笼罩时,才会萌生出创造的激情,增长创造的才干,才能用自己创新的火种,去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花圃边的童话——我又迎来了一年级新生》)

  李老师成就了儿童,儿童也成就了李老师。

  “岁月已经无情地把我推到了老人的行列。我感觉到我的心仍然是年轻的,真正领悟到什么叫‘赤子之心’。我总感到世界还是那样的美好,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仿佛是第一次看到。”

  人生是漫长的,也往往少不了曲折。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那样,养一颗童心,怀一份美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