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位置:首页 > 专家评述

重视情境教育,努力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

2006-08-15

——在1996年“全国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柳斌

  我是怀着十分高兴的心情来出席“全国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的,上午听了李吉林老师的学术报告,下午又看了南通师范第二附小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演示,更感到高兴,觉得实施素质教育更有信心,更有希望了。

  对素质教育现在认识并不是十分一致的,许多同志赞成,许多同志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感到欢欣鼓舞,但也有些人还在观望,有少数同志还在反对。现在素质教育搞得比较好的我看是小学,其次是初中,初中阶段应试的压力相对较大;高中阶段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的天下。目前小学免试升初中这项改革正逐步普及,这就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听了李老师的学术报告,我有很多感触。这次来了很多专家,有教科所的,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有各个高等院校的。很多专家是关心和支持素质教育的,他们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搞教育研究工作的同志应当十分关心、十分重视、十分支持在教改第一线的老师们的创造。正是由于他们的创造,使我们这么一个人口大国的基础教育的面貌发生着变化,使教育改革能够逐步地深化,教育质量能够逐步地提高。教育科研是教改的先导,要教改就要先认真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但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我觉得应当是未成年人,是中学生、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教育科研的重要阶段,我觉得是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阶段;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是中小学、幼儿园。不管同志们对这一点是不是还有异议,我不从理论上去论证。我认为,出教育思想、出教育家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从教育史上的一些资料看,这个结论大体上是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研究的成果、教育家基本L是出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中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处于未成年阶段,所以对他们的教育是最需要科学研究的。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绝对不要、一定不要只是坐在图书馆里,关在自己的房子里,只是去翻书本。教育理论工作者,如果能够深入到这样的研讨会现场,能够听一听李吉林老师的这个报告,能够看一看南通师范二附小的老师们在教改第一线的各种实践活动、教学成果,就会从中受到启发,就会看到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研究工作者只有与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相结合,才可能出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而只有这样的成果对于国家、对于民族才是有用的,有益的。

  我觉得“全国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一件喜事,对于基础教育界来说也是一件大事,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它对于我们国家的小学语文教学乃至对于整个中小学的教育改革,都将产生重大而且深刻的影响,所以让我借此机会向情境教育的开创人李吉林老师、南通师范二附小的全体老师,及所有为全面提高儿童少年的素质而进行教改探索的老师们和其他的教育工作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对世纪即将到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现代化、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社会的长治久安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迎接这一挑战,根本的根本,关键的关键是提高国民素质。而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主要是靠教育来完成的,尤其是中小学,承担着为提高国民素质打基础的任务,所以中小学阶段特别需要实施国民素质教育。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乌云笼罩下,在单纯的学科分数(这种分数有的时候要精确到小数点以后)决定着学生的取舍、成败,决定着教师乃至于干部的荣辱、升降的情况下,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常常被极大地扭曲了。亿万学生被驱赶进一条狭窄的胡同,而在胡同的尽头是一座高考独木桥。所以只有大胆改革这种体制,由应试教育转向国民素质教育,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才能走上一条康庄大道。而改革是艰难的,一方面应试教育是种种社会矛盾,比如就业的问题、城乡差别的问题、工农差别的问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的问题、人事干部制度配套改革等问题在教育战线的反映,教育改革需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改革的有机配合才能进行,而现在这种配套的改革往往还没有同步,或者是不够协调;另一方面被应试教育长期禁锢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给改革带来了重重阻力。有的人担心转向素质教育会否定过去的成绩;有的人在素质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在那里寻找素质教育的误区,拼凑素质教育的负面效应;有的人甚至摆出学者的姿态在那里撰写“素质教育证伪”的“学术论文”;等等。当然,凡此种种都阻挡不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阻挡不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走向素质教育的步伐。从夏斐、夏辉、刘玲、王小川、胡丹丹以及前不久宜兴市的周源等等许多血泪事件当中觉醒过来的教师和其他的教育工作者们,将会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时代的紧迫感在改革的道路上毅然前行。他们深信在推倒应试教育的樊篱之后,呈现在基础教育面前的将是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世界。令人十分高兴、十分鼓舞的是一大批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有志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已经或者正在思考、探索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他们的这种思考和探索既是充满改革激情的,又是理智的、科学的。他们经过艰苦的实践、探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能够令人引以为自豪的。他们以各自的特色为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已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支持。

  情境教学之所以获得很高的评价,在于它既是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又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和育人的规律,所以我想从这样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想和体会。

  语文课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这是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强调语文知识性的人要求着重讲字、词、句、篇的知识和规律;强调语文工具性的人要求着重进行听、说、读、写四会的训练。情境教学除了把知识性、工具性结合起来,使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情境中之外,还要求重视语文的文化性,因为在语文课中讲到的很多的“情”和“境”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情境教学以语言文字既是思想的载体、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为依据,要求凭借教材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感情。情境教学把因“应试”而被淡化了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情感、意志、情操等文化要素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使脑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价值、目标这些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占据了应有的位置,这样就使语文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这就比较符合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新的教学大纲跟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一个新的突破,就是语文除了定性为认知课、工具课外,还加上文化载体。这对今后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而情境教学恰恰是在这方面把它们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新路。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决定因素。在“应试”体制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被引向片面发展的道路,频繁的考试测验,大量的解题练习,强化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机械记忆能力,当然也可以强化一些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抑制了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最终是抑制了创造能力的发展。因为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像,所以抑制了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是抑制了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教育与感情的联系,这对于发展健全的思维能力是很不利的。最近我看到钱学森同志谈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一篇文章。钱学森近年来十分重视思维的科学研究,强调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相结合才能够产生精美的制作、完善的设计和优秀的艺术作品。钱老认为科学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的方式虽然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隔离的。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片面的错误;只注意非逻辑思维,仅仅跟着感觉走,单靠幻想,则易犯主观表面、抓不住本质的错误。而钱老主张必须自觉地把两者结合起来。针对忽视形象思维的倾向,钱老以自己与当艺术家的夫人的生活感受为例,他说,40多年来,蒋英(钱老的夫人)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正是这些艺术里所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了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也曾经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钱老也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他觉得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形象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科学家要搞设计,首先要形象思维。他认为科学思维是源于形象思维的。我举的这两个例子都不是搞艺术的人强调形象思维重要,恰恰是两位自然科学家强调形象思维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形成健全而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情境教学正是在这方面表现了自己的巨大魅力和优势。情境教学强调以“思”为核心,在创造的乐趣中协同大脑两半球的作用,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因注重认知忽视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同发展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育人以德”是重要的,“育人以智”也是重要的,但如果离开了“育人以情”,那么“德”和“智”都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会于情境之中,在教学生学会求知的过程当中学会做人是情境教育最大的一个特色。我认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我前不久看到一位同志写的一篇《师生关系忧思录》,谈到了这些年来一个带普遍性的现象:师生关系冷漠。有的老师甘于清贫,但是他感到最富有,他把师生之间的那种深厚的感情作为他的精神财富,所以能够安贫乐道。但是这些老师慢慢地感觉到现在的学生跟过去的学生不一样了,对老师没有什么感情,师生之间出现了种种感情淡漠的迹象。于是这位同志从好几个方面分析了师生之间感情淡漠的原因。一是沟通无门,就是老师和学生现在接触太少;二是现在体罚和辱骂学生的现象比较多,学生的身体或者是心灵受到伤害,感情自然会淡漠;三是家长的介入,现在很多老师在教学当中遇到一点问题就求助于家长的压力,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四是利益的渗透,比如乱收费、乱罚款,淡化了师生之间那种比较纯洁的感情;五是应试带来的压力,使师生之间失去了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感情联络的大门却渐渐地关闭。作者摘录了两个成绩比较好却离校出走的学生给他们的含辛茹苦、拼命工作的老师写的一封信。这封信是这样写的:“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不辞而别。我们知道您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您,您为我们升学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看电影电视、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了感情,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一群被您操纵的机器人。如果读书和牺牲是分不开的,那么我们宁可不读书。”教育本来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爱的事业,但如果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用分数去激化其中的利害关系,把正常的做人、生活必需具有的情感素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我看我们的教育会出现巨大的危机。文章作者的这种忧虑是引人深思的。文章提醒我们,中小学教育要重视以情育人,要把美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知识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发展,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美育还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可以帮助儿童少年辨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鲜明的爱憎感情。缺乏美育,后患是无穷的。不知善恶,不明是非,不识美丑,甚至爱憎颠倒,那也是会导致民无宁日、国无宁日的。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美”,要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要以“是”为美,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勤劳”为美,以“俭朴”为美,以“廉洁”为美,以“科学”为美,以“好学上进”为美,以“爱国”为美,等等。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不去解决这些问题,还只是“分、分、分”“考、考。考”,怎么能提高国民素质呢?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情境教育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它以“情”为纽带,在审美体验的乐趣中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情操,为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打下坚实的品德、情感。意志的基础。通过情境教育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生动活泼的新鲜的知识,而且是一个健康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我认为是成功的。这种探索还远远没有终结,我认为今天的研讨会只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希望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它,爱护它,帮助它,进一步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因为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搞好了,对于我们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会产生很好的作用。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这样的学术研究关在图书馆里是搞不出来的,它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进步的教育理论跟我们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是植根于中国的大地,是有中国特色的,而且对于解决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有效的。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因此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探索。我觉得应当高度地评价情境教育,并祝愿它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