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位置:首页 > 团队成果

情境数学典型案例设计与评析

2012-07-12

  许多年来,在“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科学,是一门系统严谨的科学”这样的“大众化”解读下,数学往往给学生以抽象、晦涩、深奥的灰色形象和负面回忆,终使数学与学生保持庄严、冷峻和遥远的距离,并禁锢了好奇心的张扬,压抑了创造力的萌生。实际上,生活中数学随处可见,当儿童感觉到数学与他朝夕相伴,并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上、课堂上、试卷上的时候,这才是真实的数学,这样的数学才能让儿童受益终身!为了寻找这样的数学,我曾经与我的朋友们一道花费了整整十年时间,完成“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并且编写了一套数学教材,这在当年多少有点“鹤立鸡群”,却得到李吉林老师等教育前辈的抬爱。今天,看到李吉林老师及其弟子所作的探索,看到这本厚厚的书稿,我被深深地震撼,李吉林老师的研究及这本书中的很多案例已经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建立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握知识背后的数学本质和数学思想,准确抓住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激活课程的内在活力,让学生更加喜爱数学,使儿童因数学而受益终身。

  李吉林老师是语文老师,但她从语文教育出发,思考教育的普通原理,敏锐地发现“数学教学都是远离孩子生活”这一数学教学的弊端。从一开始自谦地认为“我不懂数学”,到最后能与弟子们一起探讨数学教育的真谛,并最终将情境教育落实在数学课程教学领域,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情怀与创造。所谓教育家,在我看来,一定是超越学科的,李吉林老师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通过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儿童快乐地伴随着形象,积极进行逻辑推理思维活动,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她谈的既是数学,又是所有中小学学科教育都应该遵循的准则。教育家,一方面应该有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前瞻意识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又能够不断地将这些教育理念付诸教育实践,对教育教学的变革产生真正的影响。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领域必须产生教育家,也能够产生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教育实践从语文辐射各个学科,从变革一校一区到带动一批中青年追随者,直至影响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她几十年如一日地思考着课程教学的本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诞生一百个李吉林,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学校生活的始终,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其意义不亚于诞生一百个钱学森。

  阅读这本书,能够让一线老师们很好地去理解情境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同时,还能够让我们看到很多一线年轻老师的成长。一线教师并不意味着与研究绝缘,相反,基于学校实际并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对课程教学的任何创造性处理都是更具价值的研究。建立这样的研究意识,应该是阅读这本书给我们更重要的启示。

  李吉林老师邀我为这本书作序,我实在不敢。她为人十分平易近人,以至于我胆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脱。但终究抗不住李老师的执著,正如她执著地用其一生服务于儿童教育事业,感染了每一位教师。中国教育因李老师而更加美丽。写上一段,以示尊敬。

  (刘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授、主任助理、课程处处长,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