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位置:首页 > 李吉林情境人生

李吉林老师信函侧记

作者:丁伟 2020-10-15

 

 

 

  

我国的书信史悠久流长,早在文字出现前,人们就已有书信往来,当时采用结绳、刻符等方式。即使到了今天,不需要鸿雁来传书,甚至可以没有文字,但仍然被称为“短信”。在整理教育家李吉林的相关资料时,我们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信件,有短信、有长信,有学术、有生活,李吉林在长达四十年探索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切磋学术,相互勉励,彼此慰藉。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情境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孜孜以求,更因为手写体的温度,教育前辈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滋养了研究的理论源泉

 李吉林常说她是“在小学里‘读大学’”。她的“大学”需要更多的付出,不仅书要自己读,老师也要自己找。每当实验改革中遇到困惑、难题,想到新思路,她都会向相关领域的“老师”虚心请教、求证。1978年,李吉林开始情境教学的第一轮实验,她从教学现实中发现弊端并进行改革。在一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她自编《补充读本》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80年进行低年级教学实验总结时,李吉林提出“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的观点,着眼点是发展低年级儿童的智力和语言。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在第二轮实验的时候,李吉林逐渐明确了儿童发展的整体观,儿童的智力、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是协同并进不可分割的,1985年她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从整体出发,着眼儿童发展——试论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途径》。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李吉林却未停歇,她继续思考情境教学实验如何实现儿童的整体发展。她反思几年前提出的“提早起步,提高起点”似乎还可以说得更明确一些,低年级的识字、阅读、语言训练又是如何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作用的。李吉林翻阅了很多书,如教学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她心里逐渐明晰起来。于是,她提笔给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田本娜教授去信请教。1985812日田教授来信:“见到您新的实验效果很好,非常高兴。孩子们进到这样的实验班太幸福了。识字、阅读可以同步走。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并不是不读书,识字不是目的,是手段,识字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能读、能写。识字、读书相互促进,识的字只有在读、写运用中才能巩固。同时,我希望您能从孩子们学习语言的规律上加以总结,把总结重点放在教学原理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方面。如果我们在理论上说清楚,根据儿童的智能水平,应该把识字、阅读量加大些,小了倒有害。那么不仅是李吉林能完成这项任务,就是一般教师也能完成。”田教授充分肯定了李吉林的想法,并建议从教学原理的层面提炼出情境教学的优势。田教授的点拨让李吉林豁然开朗。1987年,李吉林在《江苏教育》上发表《创设情境优化结构——“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同时起步》,文章从结构决定功能这个角度,总结了“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并进,打破了小学语文教学原有的序列和结构,从直线变为螺旋,从单一转为多向,从而促进儿童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诸多因素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效能。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就像田教授说的那样,情境教学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三线并进”有其理论支撑,再加上操作措施具体明确,很多老师纷纷上门求教,学习情境教学掀起了热潮。

 

情境教学在实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展为情境教育,进行总结时,李吉林大胆地将自己的文章寄给专家,恳请理论的指导。时任浙江省教委主任兼党委书记邵宗杰先生在19961216日的来信中写道:“大作有一段话似可再酌,写点意见供你参考。在‘第一部:情境教学,一、探索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中,讲汉语和外语‘它们都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如果仅指口头语,这句话完全正确;用于书面语,这个命题就不完全对了。因汉语文更是‘形义结合’,不只是‘音义结合’系统……(外文)认字母只是为读声音,它是无法‘望文生义’的。字与‘情’的关系,外文是绝没有‘望文生情’的可能;汉语文则不同,可能读不出音,读不准,甚或读错了,但是却可能懂其义,甚至直接生出‘情’来。”邵书记的意见引发李吉林更深入的思考,讲汉语和外语都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固然不严密,但移植外语的情景教学并不是因为音和义,而是因为语言的工具性及其发生的必要条件。2004年,《情境教育的诗篇》出版,李吉林在书中作了如下修改:“能不能把外语的情景教学,移植到汉语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推而论之,所有的语言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的。既然外语、汉语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那么情景教学不仅可以是外语教学的方法,同样也可以成为中国孩子学习母语的好办法。”

 

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伍棠棣教授在来信中说:“你是一个明白人,是很聪明的,人家一两句话的指点,只要你认准了,你就能在实际上结合自己的想法,做出很好的工作来。”

  

影响了一生的治学品质

 学习苏联经验,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现在的教育传统,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内核外,还融入了苏联教育的传统。大量的苏联教育理论著作和教材在建国后被翻译引进,20世纪80年代的师范生和教师更是无人不知苏霍姆林斯基,无人不晓凯洛夫。那时,正在进行教改探索的李吉林也是如饥似渴地向他们学习。1987年,她在《小学语文教改通讯》上发表《浅谈情境教学特点》,文章开头引用赞可夫的话:“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同年在《山东教育》上发表的《情境教学与语言发展》文末以乌申斯基的话结尾;1988年发表在《广东教育》上的《情境教学与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开篇即是乌申斯基;同年《小学教材》上的《把握特点,突出重点》引用巴班斯基的说法。1989年第2期《小学语文教学》的卷首语是李吉林的《应讲究点教学艺术》,文章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这样的引用既是李吉林学习之后的应用,也是当时的风气使然。伍棠棣教授非常关注李吉林的成长,他一方面为李吉林高兴,另一方面又直言不讳地给李吉林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在199086日的来信中说:“……思想和经验的有关文章,把题目改一改,加一段开场白,引一两句洋人的话,我对这种做法是非常气愤的。你自己也屈从于这种做法,是违背你的心意的。试问,你是借鉴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论述才体会到‘以词语教学为基础,发展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的?我是很尊重苏霍姆林斯基的,但我也尊重李吉林一辈子的创造性劳动。科学就是要实事求是嘛。”爱之深才会责之切,李吉林庆幸在她成长的路上遇到了这样从严又不失厚爱的师长,她知道只有如此求实严谨才能让情境教育的探索不断走向成熟。

 

杜殿坤先生来信

 

情境教学第二轮实验结束之后,李吉林遭遇到一些质疑的声音,一些学者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标准实验概念和规范来分析、评价情境教学,认为其不符合实验室研究的价值追求。我国教学论专家、翻译家杜殿坤教授在19901010日的来信中讲:“不要怕争论,不要怕非议。这是有其有利方面的。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进展和深入。”19921031日的信中说:“中国之小学教育,首先要使儿童愿学、乐学、会学,激发兴趣,形象生动,符合年龄特征。情境教学在这方面有成套经验,有稳定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我想,过去有点书呆子气,总想在什么国内外著作中找到‘原则’什么的东西,而忽视了‘实践出真知’。这是我的一点新认识:不能唯书唯上,而是‘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偶见杂志《上海教育科研》1991-No.2有一篇《教育科学研究不宜苛求定量分析》一文,可找来一看。”杜殿坤教授和伍棠棣教授一样,非常尊重也很珍惜从实践的土壤中结出的实验成果,他希望情境教学坚持自己,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这样的指引成为李吉林教改治学的方向,她结合我国古代文论“意境说”,走出了比外语的“情景”更为宽阔的“情境”之路,分别在2008年、2017年举办了两届情境教育国际论坛,情境教育被称为“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八十虚岁时交出“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的实验报告。63年来,李吉林坚守一所小学——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专注于一个身份——小学教师,专攻一个课题——情境教育。什么是初心?李吉林回答:“搞教育改革,我并不是奔着特级教师和教育家去的,做好一名小学老师是我的本分。”

 

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吴立岗教授在1992517日的来信中这样说:“大儿子吴征已在美国定居,才26岁就成为美国的华人领袖令人欣慰。他也不断来信来电催我赴美探亲、定居。但我总觉得我的事业在中国,中国正经历自唐朝‘贞观之治’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代,我也不能虚度光阴。”吴教授信中所说也正是李吉林所想,他们不仅有一颗初心,更满怀赤子之心。

  

温暖了岁月的朋友情谊

 1980年春,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组成的上海教育代表团来到江苏南通,观摩李吉林实验班的课堂教学,由此李吉林结识了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教育家刘佛年先生,并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1987年,国家教委请刘校长为培养中国自己的教育家亲自带研究生,他选中了顾泠沅和李吉林。名单上报后,根据当时的规定,读研究生必须是45岁以下,大学本科毕业。而当时的李吉林一是年近半百,二是中师学历,条件都不符合,李吉林只能继续在小学里“读大学”。19891028日,刘校长来信:“读研究生的事没有成功……他们主张由我们学校聘请你担任一定的职称(就像中央教科所请的担任兼职研究员一样)。有时间来这里一起进行讲学、研究工作,或认一个科研课题单独去做,不知道你认为这个办法是否合适?我准备和袁校长谈谈。”1990224日来信:“大约两个月前我和袁运开校长在北京开会,有一次谈到你,首先回溯了几年来想录取你做博士生遇到的困难……”我们也回溯一下这几年间刘校长的来信,他从来都没有放弃为李吉林争取到高校读研究生以及其他进修学习的可能,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跟相关部门再次提及,并一如既往地关心指导李吉林的实验。在筹建李吉林情境教育展览馆时,李吉林捐赠了一张她珍藏多年的照片,那是刘佛年校长和她的合影,她嘱咐要放在展览馆显眼的地方。19879月,李吉林在《湖南教育》分上下两篇发表《我是怎样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曾为李吉林第一本专著《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作序的著名语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看到后,1012日专门为此来信:“这次在病中,于病床上读到《湖南教育》上您的谈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文章,虽然只有半篇,但感到味道醇、路子正,已经拓宽了自己的思路。特此写这封信向您祝贺。”老一辈先生的风范和境界,他们对晚辈的拳拳之心让李吉林充满了感激和崇敬,并深深影响着她。

 

 

袁微子先生来信

 

1979年,江苏省教育学会在南京成立时,李吉林作为南通代表应邀参加,她提交了论文《怎样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智力》,受时任南京师范学院副院长张焕庭教授赏识推荐在大会上发言。李吉林称这是她搞教改实验的第一篇论文,灵感来源于《光明日报》刊登的上海师范大学的“三女将”谢淑贞、柴崇茵、恽昭世写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文章。也因为这样的学习机缘,李吉林与“三女将”成了亲密的伙伴。1988523日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恽昭世来信:“我去温州开会,买了两双皮鞋,一双是我的,一双送给你,但一直遇不到你,不知何时能见面。”李吉林逛街的时候同样会想到很多人,看到一件衣服,觉得颜色款式很适合某个朋友,一定会买下。奇妙的是,对方收到后往往非常合身,李吉林常为此得意。恽所长信里还说:“这次你在北京开会,我天天看专题节目,寻找你的身影。有两次镜头非常清楚,一次是大会,一次是主席团会议。看你还是那个模样一点不增老。告诉你,我已胖得不行,这次吃了两个月的花粉琼浆又‘催肥’了,真是灾难。”我们看到了女性交往独有的细腻,她们无话不谈,李吉林一定也有类似的“灾难”向朋友诉说。李吉林的先生刘锬老师一直都患有支气管炎,发作起来很是难受,李吉林为此颇为忧心。教育家杨再隋先生在1997516日的来信中推荐治疗方法:“我患慢性支气管炎20年,去年吃了河北的药后大有好转,故将药名和地址寄给您。并祝刘老师健康。”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潘仲茗也来信:“寄上偏方一纸,不知是否有用。用此方无痛苦,无危险,要服用的食物也易于买到,不妨一试。”那是199876日《北京晚报》的一角,上面有“治慢性支气管炎一法”。

 

19951216日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卓晴君来信:“您送的毛衣和裙子已经收到,很不好意思,经常收到您的礼物。裙子我已试穿,十分合身;毛衣十分漂亮。吉林老师,由于我们彼此工作接触较多,已成了好朋友。”是啊,对李老师来说,或许正是这些温暖了岁月的师长和朋友,带着理解、支持和宽慰与她相伴,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