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中心
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追忆李吉林丨马知路:我的小学老师李吉林

作者:马知路 2022-08-15

【编者按】


2022年7月18日是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逝世三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纪念敬爱的李老师,我们将以一组文章回顾她的情境人生,学习她的崇高精神,重温她的师者风范。


我的小学老师李吉林

遇见李吉林老师,是在1978 年,那时的她已经是南通小语界知名的五朵金花之一。为了深入探索和提升已经初具雏形的“情境教学”方法,李老师在通师二附领导的支持下开设了一个实验班,而我,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那时的李吉林老师,梳着齐耳短发,穿着整洁而略时尚的衣服,声音脆落并且坚定,一双大得出奇的凤眼,只要轻轻从我们面前扫过,天然就生出了强大而温暖的气场,让当年的我和其他“萝卜头”们生出亲近和倾诉的欲望。

QQ截图20220827111026.jpg

*李吉林老师上公开课

因为是实验班,五年里我们上过数不清的公开课。教室后面坐着上百名表情肃穆的听课老师时,做学生的总会有些紧张和不安。此时,李老师便会用她的大眼睛从左至右扫视一圈,微笑着撩一下耳际的发丝,然后笔直地坐在风琴边,弹奏上一小段轻快的乐曲,我们的心绪便很快就安定下来了。此时,李老师会回到讲台,略倾着身子,抬起右手的食指,用略微诱惑的声音问道:“同学们猜一猜,我们今天讲的是谁的故事?”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回答,她纤指一按, 录音机里便会流淌出一段朗诵,同时,她会在黑板上手绘出一幅粉笔画。课堂上的李老师会用充满磁性的声音讲述有趣的故事,引导我们想象古人的风采,启发我们提出心中的疑问,在亲切而且交融的氛围里,一些灵感总会突然而至,并让我们急切地生出分享的欲望。

李老师并不总是站在讲台上,她会沿着课桌的间隔穿梭在“小兵”中间,随时抛出几个问题,瞬时,许多只手臂会齐齐高举,期待着被点将的荣誉,一些性躁的甚至会把屁股挪离板凳,半躬着腰,把胳膊举过头顶,口中急促地高喊“老师”。公开课上的问题从未被事先准备,因而回答也是不可预测、千奇百怪的。但对争抢着发言的学生,无关对错,李老师一律给予鼓励、赞赏的目光奖励,碰到特别优秀的回答,她会不由自主地兴奋和激动,毫不吝啬地高声赞扬:“好!很好!太好了!”一个冬天,听课的老师不知出于什么缘故摘下了我头顶上的瓜皮小帽,而我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一整节课里净忙着听讲和抢答,居然完全没发现,一次也没回头。不经意间,这事在老师和同学中间被传笑了很久……

QQ截图20220827111038.jpg

*李吉林老师拉手风琴创设情境

李老师天生对幼小的生命充满怜悯。她家院子里长着各类不知名的花草,这些植物很少被修剪施肥,却总是生机勃勃地生长。数只鸭子和鸡常年在院子里满地乱跑,一只小猫陪伴了她很多年,还有几只乌龟也总是懒懒地趴在某个角落。小东西们不只是李老师的宠物,也是我们的宝贝,几乎每一天放学后,都会有三五个小鬼屁颠颠地跟着李老师回家,只是为了逗一逗那些小家伙。老师家的小动物是我们观察日记里的常客,它们见惯了世面,从不知道惧怕,相反很有些明星的派头。每每大家围着它们指手画脚时,它们总是用些许轻蔑的眼神回应,懒散散地昂首而过;可一旦看到有人掏出零食,它们的态度便会180°大转弯,争先恐后的景象总是让老师和我们一齐哈哈大笑。

QQ截图20220827111048.jpg

*李吉林老师指导实验班学生观察蒲公英

五年里,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都时时让李老师牵挂着,每个学生的家她都走访过多遍。一位同学的母亲生了重病,那同学终日不乐,老师就在语文课上开展了一次“说说心里话,帮帮小伙伴”的捐助活动,让全班和他共渡难关。后来那位母亲走了,同学在很长时间里都有些沉默和自卑。刚巧国家号召大家捐献蓖麻籽,那位同学在院子里栽种了几棵蓖麻,李老师就带着全班同学去他家现场教学,让他介绍怎么种植、怎么养护、怎么收籽,最后还让他准备了四十多个小纸包,把一包包蓖麻籽送到大家手上,让我们捐献。这次活动最终帮助他打开了心结,也让同学们和他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四年级时,学校要开运动会,李老师忽然让我这个体育委员汇总每位同学的鞋子尺码。过了两天,每个人的课桌里就多了一双崭新的白球鞋。在那时,白球鞋几乎还是奢侈品。当我们齐刷刷亮着白色的鞋帮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迈步时,直接就收获了无数师生眼中的羡慕妒忌恨。长大后我们才知道,买鞋的钱居然来自稿费,是李老师从我们的习作里精心挑选,择出每个人的一篇优作,配上插图,编辑出版了一本新书——《小学生观察日记》(下文简称《日记》)。出版社给的稿酬穿在了我们脚上,《日记》也成为记录着我们成长的线索。多年后同学聚会时,谈起球鞋,谈起《日记》,总会勾出许多童年趣事, 彼此生出会心的一笑。

QQ截图20220827111059.jpg

*李吉林老师和孩子们一道走进校门

李老师对万物复苏的春天有着极深的眷念。每年春天,春蚕和蝌蚪就成了我们的宠物,“找春天”更是室外课堂的常规节目,朝霞、月光、春雨在李老师眼里都是大自然恩赐的礼物,她会一次次带着我们与它们近距离地接触。“你看到了什么?”“ 你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渐渐地,这三个问题已不再需要老师提问,而成为每个孩子随心而发的欲望。在幼小的世界里,鸟鸣与虫语并不晦涩难懂,空气、河水、星空……一切都是活生生、暖融融、甜丝丝的,大人眼里常被忽视的细节在我们的观察日记里变得越来越鲜活起来。

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农历十五的傍晚,李老师带着我们围坐在公园桥边的草地上,跟着她手风琴里传出的音符,我们唱着《弯弯的小船》《让我们荡起双桨》,听着蛙声,看着明月,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美丽而动人的童话。

很多年以后,我和十几个同学捧着鲜花相约去那个熟悉的院子。李老师见到我们,拿出很多准备好的零食,她指着每个人的脸叙述一些我们自己都已经忘记的往事,搬出一堆她写的著作,送给每人一本。合影时,她的身体竖得笔直,张开双臂轻搭在我们肩上,脸上满满地写着开心和安慰。临别时,李老师拿出一摞作文本,依次叫着每个人的名字,把略微泛黄的本子递给大家。当我接过写着自己名字的作文本时,眼眶忽然有些湿润,整本都是我 40 多年前的课堂习作,李老师娟秀的红笔印迹包围着我稚嫩歪斜的文字,每一页都是波浪、圈圈、评语。我知道,那是她留给每一个还记着她的学生们最珍贵的礼物……



供稿丨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

作者马知路(中国民主促进会南通市委员会)

编辑瞿勤

审核施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