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中心
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追忆李吉林|施建平:一路追随 一路成长

作者:施建平 2022-07-21

【编者按】


2022年7月18日是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逝世三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纪念敬爱的李老师,我们将以一组文章回顾她的情境人生,学习她的崇高精神,重温她的师者风范。




一路追随 一路成长

——记李吉林老师对我的影响


在李吉林老师的徒弟中,我跟随李老师学习的时间最长,受到的教益也最多。1980年从南通师范学校毕业后,我有幸被分在了李吉林老师所在的南通师范二附小,并成了李老师的徒弟。从那时起,我就跟着李老师学习、研究、实践情境教育。回顾走过的路,我深深感到自己一生中最为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李老师,遇到了情境教育。是李老师和情境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丰盈了我的生命体验,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幸福、教育工作的价值。

微信截图_20220821104326.png

*学习、继承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


一次长谈校正了

我人生的航向


虽说当年报考师范学校的时候,就已明确地知道毕业后是做小学教师的,但当自己真正走进小学时我心中仍有些不甘。那时候,小学里男教师不多,我总觉得堂堂男子汉成天与小孩子打交道不是回事儿,自己应该有比“小儿科”更高的追求。因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心中时不时地会做起大学梦,一度还走进高考复习班,挑灯夜战,想搏上一搏,实现大学梦。“夜车”开多了,开久了,我白天上班的状态渐渐变得“低迷”起来。李老师敏锐地发现了我的变化,关切地询问我是否身体不舒服。当了解到原因后,李老师与我在学校的藤阴教室里进行了一次长谈。她没有批评,没有说教,而是从自己的切身经历谈起,说了她为什么师范毕业时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为什么工作之初又放弃了当歌舞演员、排球队员的机遇,还人情入理地分析了我当时的情况。当晚霞映红天际的时候,李老师站起身来,深有感触地说:“把青春献给孩子,从生命的价值观来衡量绝不是廉价的,那是美好的人生,富有诗意的篇章。”那天李老师离开后,我独自一人在藤阴教室里坐了很久很久,想了很多很多,我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决定放弃大学梦,并暗下决心,要努力成为像李老师那样卓越的教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正是因为有李老师这座“航标”帮我校正了航向,我的人生之舟才驶出了迷茫,驶离了困惑,驶向了深蓝,驶向了远方。

微信截图_20220821104341.png

 *上世纪80年代施建平和李吉林老师的合影


一个建议让我明白了

作为教师的第一责任


每次上公开课我都会向李老师请教,因为她总会想出新点子,给出好建议。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夏天,我在农村偶然见到几位赤着脚在田埂上行走、在田间劳作的农民,这一场景勾起我对自己童年时代夏天赤着脚走路、玩耍的情景的回忆。我突发奇想:何不让那些常年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赤着脚亲近亲近大地呢?于是,我准备组织班上的学生开展一次“赤脚走四方”的活动,并以此为题材指导学生写一篇体验作文。听了我的汇报,李老师先肯定了我的想法有新意,然后提出了她的建议。那时正值国家大力倡导西部大开发,李老师建议我利用学校刚建不久的可以让水循环使用的人造小溪,上一堂既有体验又有想象,引导学生关注西部、亲近西部的口头作文课。她还特意帮我取了课题名——“我们趟过小溪”,并与我一起设计了具体教学思路。于是在课堂上,我从学生赤脚在小溪中的体验活动说起,引导他们说说趟过小溪希望到哪里去,去哪里更有意义,从而把学生的思绪引向西部。继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并根据角色想象带上什么、到那儿做什么。课堂上,自始至终学生对祖国西部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这堂课上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李老师的指导让我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孩子心系祖国,关注时代,让我明白了教师的第一责任——教书育人。

微信截图_20220821104353.png

*李吉林老师指导吴云霞、施建平两位徒弟阅读


—种状态让我发现了

幸福人生的密码


在我的印象中,李老师从来没有休息日。每当周末或是节假日,她总是来到自己的办公室,或阅读书籍,或撰写文稿,或与青年教师谈心,指导他们备课。记得有次周末我在学校加班,因有事向李老师请教,便来到学校镜心楼三楼的李老师办公室。当时李老师办公室的门开着,她正专心致志地读着一本厚厚的书,只见她时而在书上画着,时而在本子上记着。我看李老师读得那么专注,记得那么认真,就站在一旁没有打扰她。直到五六分钟后李老师才发现了我。还没等我开口说话,她便兴致勃勃地和我谈起了读这本审美心理的书所得到的启示。我在惊叹于李老师读书的专注、思维的活跃的同时,更为当时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叙说想法时那股兴奋劲儿所感动。由此,我联想到教师中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从李老师身上,我发现了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秘诀,那就是每天找寻“黎明的感觉”。如果我们都能像李老师那样,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那么,又怎么会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厌倦感呢?于是,我学着李老师,努力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探求解决的方法。我先后对情境阅读、情境作文、情境活动等专题进行了探索。我深深感到,探究性学习、原创性劳动可以改变我们日常的工作状态,能让我们从琐碎的工作中发现意义,获得乐趣。

微信截图_20220821104402.png

*李吉林老师带大家观察大自然


一声嘱咐使我顿觉

肩头压上了沉甸甸的担子


在李老师生病住院期间,我经常去医院看望她。为了她能安心治病,我们所有去看望的人达成共识,就是不在病房里谈与工作相关的事,免得李老师牵挂、操心。虽说我们谁都不提工作上的事,但每次聊着聊着李老师总会说到“情境”,即使我们故意将话题岔开,但过会儿李老师又会提及。我想,“情境”两个字,李老师已琢磨了41年之久,她常常提及是因为这两个字已融入了她的生命,已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在病床上她多次嘱咐我们要将情境教育的研究拓展开去,深入下去。其实,李老师平时也经常与我谈及情境教育的研究与发展这一话题,但当我站在病床前,看着李老师日益衰弱的身体,在这样特殊的“情境”中听李老师提及情境教育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一下子感到肩头有了沉甸甸的担子。到后来,李老师说话的声音低了,需要凑近了才能听清,但关于情境教育研究的嘱托我听来却字字千钧,回响心间。情境教育是李老师留给我们的一座富矿。虽说这座矿李老师已带领我们“开采”了41年,李老师也出了30本专著,但我觉得情境教育依然有着巨大的研究和拓展的空间,因为这不是一座物质的矿,而是一座精神的矿,这不是一座已经“定型”的矿,而是一座不断“生长”着的矿。我想,只要我们不断开采,就一定会开掘到更多的宝藏。



李老师虽然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永远铭记李老师的谆谆教诲,高举情境教育这面大旗,奋力前行,力争在中国教育大地上抒写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崭新篇章。





供稿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

作者施建平

编辑&审核瞿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