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位置:首页 > 专家评述

情境:意涵、特征与建构 ——李吉林的情境观探析

作者:王灿明 2020-10-02

微信图片_20230327144028.jpg







作者简介

王灿明,南通大学情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创造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发明协会学前创新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情境教育研修与推广中心特聘专家,江苏省教育学会情境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研究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李吉林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儿童教育家,其情境教育探索摘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1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重视情境教学”,情境教学首次被写进决策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情境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情境的意涵

     1978年,历经坎坷的李吉林重返校园。针对“单调、呆板、低效”的教学弊端,她将英语的“情景教学”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但随后不久,她发现西方语境下的“情景”与中国语境下的“情境”存在较大差异,“情景”是被动的和机械的,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要探索一条契合中国文化的本土之路,就必须从我国古典文论“意境说”中汲取滋养。她从《文心雕龙》中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中得到启迪,找到“以物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的作文教学新思路,由此完成了从“情景教学”向“情境教学”的转变。

     有学者将情境直接界定为环境,李吉林反对这种无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简单化做法,她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环境辩证统一原理出发,认为情境的本质是“人为优化的环境”。对此,她在许多场合作过不尽相同的阐发,尽管研究视域和表述方式有所差异,但其内涵却是基本一致的。一是富有教育内涵的生活空间。人为优化的情境不再是原生态的客观环境,而是教师“优选”或“优化”的生活空间,我们应创设“洁、美、智”的校园情境、“美、智、趣”的教学情境和“亲、助、乐”的人际情境,从而构成一个同步协调的优化情境。二是多维互动的心理场。情境教育建构的心理场存在着儿童与情境、教师与情境、教师与儿童的多维互动作用,并通过“以情启智,情智互动”的心理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三是情境交融的教育场域。李吉林将情境拆分为“情”与“境”两个词语,其中“情”主要指“情感”,有时也指“情调”或“情趣”;“境”主要指“意境”或“境界”,有时也指“场景”或“场域”。因而,情境是一种浸润着情感、充满着情调和情趣的教育场域。四是理寓其中的靶向情境。理念是情境构思的灵魂,教师应根据课文的中心理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去建构情境,其教学设计为“抽象的理念→形象的情境→抽象的理念”,这就决定了学生所获得的理念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的,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总之,情境并非描述性概念,而是规范性概念,有人将情境分成正向与反向情境、积极和消极情境、有效和无效情境,初看之下并无逻辑问题,细究起来却是对情境的偏见和曲解。

情境的特征

     情境教育注重以情为经,以境为纬,用心编织情境交融的情境。首先,它是师生共构的动态结构。为了摆脱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李吉林强调师生共同建构情境,只有教师不再去规定“标准答案”和通向标准答案的“正确方式”,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创造潜能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其次,它是镶嵌知识的意义情境。所有知识都具有“情境依赖性”,它总是在特定情境中生成的,唯有将知识镶嵌于真实、优美和活动的情境,才能为儿童所理解和迁移。再次,它是前后关联的系列情境。情境教学的基本流程为“带入情境——优化情境——凭借情境——拓宽情境”,这里的情境不是缺乏关联的单一情境,而是彼此关联的连续情境。最后,它是回归生活的开放系统。李吉林从“意境说”中得到启示,强调情境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引导儿童步出教室和校门,不断向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延伸,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和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大脑发展。不难发现,师生共构彰显出情境的主体性,知识镶嵌体现出情境的建构性,前后关联呈现出情境的系列性,而回归生活则映照出情境的开放性。这是情境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根本原因,也是情境教育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为我们揭示情境教育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情境的建构


     明确情境的内涵和特征固然重要,但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付诸实践。李吉林总结出实物演示情境、生活展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游戏比赛情境、网络拓展情境和语言描绘情境等八大途径,但无论怎么建构情境,都要找准和把握好以下三个着力点。

     一是着力利用儿童的真实经验。自从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以后,现代教育理论就十分重视经验的作用。对此,李吉林深有感触,认为封闭的课堂教学肆意切断了儿童的认知源泉,情境建构必须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社区经验和野外经验,不断拓展儿童的生活空间。

     二是着力呈现教材的规定情境。在情境教学实践中,个别教师过分关注情境形式而忽视教学目标,过分关注情境技术而忽视教学内容,过分关注情境新颖而忽视教学效果。这些现象引起了李吉林的严重关切,她强调,情境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不是需要设置情境,以及设置怎样的情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必须从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出发”。

     三是着力提升情境的审美境界。为了走出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的困境,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艺术化”这一命题,倡导将人类的认识过程进行精简和解构,再以艺术手法还原和重构,使课堂充盈着高雅的审美情趣,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成为儿童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场所。

     概括起来,情境建构应遵循忠实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和审美性原则。其中,忠实性原则强调忠实于教材,着重解决情境建构的目标与内容问题;生长性原则注重植根儿童的真实经验,着眼解决情境建构的路径与方式问题;而审美性原则关注艺术的滋养,着力解决情境建构的形式与功能问题。这就为情境建构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南,可以说是李吉林留给广大教师的一笔宝贵财富。


(本文原载于《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约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