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整
在知识越来越容易获取的今天,学习热情的重要性已远超知识本身。在李吉林老师看来,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结合是儿童学习的核心。
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曹健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四下《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时,结合当时热播的同时也是学生喜爱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创设了跟随节目组开展一次快乐之旅的情境。学生跟随节目中的“多多和阳洋”购买礼物并送给福利院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比较谁买的礼物便宜,通过交流明确谁买得便宜就是比较单价,单价不仅和总价有关,还和数量有关,从而得出“单价=总价+数量”的结论,为后面复合单位的出现和理解埋下伏笔。接着,教师创设阳洋买苹果钱不够的情境,设置冲突,从而引出复合单位,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复合单位的特别之处,并通过迁移,创造其他的复合单位,以此来理解复合单位的意义,突破本课的难点。
喜爱的节目、熟悉的小伙伴、生动的多媒体演示,加上教师情感的传递、教学语言的调节支配和唤醒激励,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认知活动因为情感的参与而变得主动。
2.情境创设主体的统整
一般认为,情境创设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带入情境。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也是造境人。学生作为情境创设的主体之一,不仅表现为入境时的愤悱、情动、跃跃欲试,成为情境的一部分,还体现在学生具有评判情境、参与造境的主动性。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上《认识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时,教师就和学生共同创设情境。
师:听到刚才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
生:孙悟空。
师:孙悟空的本事可大了,我们都喜欢他,他有两大法宝。(呈现两条线)
师:猜一猜,这是孙悟空的哪两大法宝?
生:金箍棒、毫毛。
师:如果把金箍棒和毫毛都看成线,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直的线和弯的线。
师:(指着直的线)像这样一段直直的线,我们以前学过,叫——(板书:线段)
师:我们再来看孙悟空的金箍棒,它有个神奇的功能,只要孙悟空一说长,它就会变长。
师:下面我们来做孙悟空,一起说,长、长……(随着学生说“长”,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上延伸,突破上面的端点,突破屏幕)还能再长吗?现在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一直这样说下去,金箍棒会怎么样?
生:永远不停地向上延伸。
师:你真会想象,我们也可以说金箍棒向上无限延伸。那金箍棒有多长呀?
生:无限长。
师:如果我们把这时的金箍棒也看成一条线,还是原来的线段吗?为什么?
生:只有一个端点了,另一个端点无限延长,长度也无限了。
师:这条新的线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射线(板书:射线)。
师:生活中哪些现象也可以想象成射线?
……
师:我们接着看金箍棒,这回孙悟空横着拿。我们也一起说“长、长、长”(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两端延伸,突破两边的端点,突破屏幕)。一直这样说下去,想象一下,这回金箍棒怎么样了?
生:两端向两边无限延长,端点都没有了,长度也无限。
师:如果还把金箍棒看成一条线,这条线又叫什么呢?(板书:直线)
……
因为线具有高度抽象性,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找不到直线、射线的具体实例,同时学生也不具备“无限延伸”的类似经验,因此对线概念的理解十分困难。教师借助“金箍棒”,创设一系列媒体动画情境,把金箍棒的一端、两端在学生“长、长、长……”的齐声呼唤下分别变长,学生不由自主地入境,主动参与造境。在金箍棒不断变长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引出射线和直线概念,引领学生从有限的认知领域跨越到无限的几何时空。在生动有趣又连贯的情境中,学生内心的学习潜能和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几何概念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地达成了。
此外,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他们向往的角色,可以有效地让他们成为课堂情境的主人,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学生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学中的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
3.怡乐趣味与教育导向的统整
在儿童那里,游戏是他们的工作乃至生活,我们借助儿童的游戏冲动、怡乐趣味、娱乐精神,把数学知识镶嵌在游戏中,这已被证明是有明显教学效果的。但一味地强调怡乐趣味,显然也是不对的。因而,教师创设的情境,应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究,而不是轻易放弃;创设的情境应符合“适童原则”,即让学生在感受到挑战性的同时,又要让他们看到克服困难的可能性。
如在我校“红星永远向太阳——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大单元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向、比例尺等知识描绘长征路线,通过计算、单位换算、和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等方式解密长征数据。在“我感动,我行动”教育活动中,学生结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开展“数字化解读”活动,如根据袁隆平院士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亩产量、过去水稻亩产量、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等数据,计算1000亩杂交水稻可以比过去多养活多少人,从中感受这一科技成果对社会的贡献。
总之,在数学课上,教师要让知识镶嵌在情境中,不仅关注情境的趣味性,还要注重情境的教育性。
4.感性质态和理性质态的统整
儿童总是钟情于活泼泼的形象和可触可感的生活的。所以李吉林老师主张,儿童学习数学,应遵循儿童学习的规律,让情感走进数学,让形象伴随着抽象思维,以优化的情境吸引、召唤、感染儿童,在情境中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在情境中指导探究策略,在情境中提升探究能力,让儿童在探究的情境中快乐地进行思维,在享受数学学习的神奇与快乐的同时,不断向更深处推进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数学智慧。
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施丹瑾老师执教苏教版五上《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创设生动的“模拟夜行军”情境,让学生变身小战士,将数学知识镶嵌在“模拟夜行军”中的“打靶游戏”(见图1,打中次数和得分同步变化)这个儿童喜爱的情境里,解决情境中生发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觉探究、完成任务的动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状态。接着将用字母表示数如何简写的规则学习镶嵌在有情有趣的鸡毛信(鸡毛信的内容为“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简便写法:2×X=2·X=2X,X×2=2•X=2X;1×b=b,b×1=b;a×b=a•b=ab,b×b=b2,和扫雷(见图2,根据鸡毛信中的规则改写疑似雷区中的代码,挖出地雷)游戏中。这样对学生来说,原本抽象、枯燥的学习就会变得富有意义和价值。
打靶游戏、赶赴雷区、读取鸡毛信、解码地雷、奔向渡江口……一个个连贯又有趣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迈好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关键一步。这样的教学不是从符号到符号的抽象学习,而是通过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儿童伴随愉悦的情绪,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不仅为儿童思维提供了‘能源’,而且热烈的情绪使儿童的思维活动进入最佳的状态,不容自遏地迅速地沟通、复合、运转。一方面形象思维积极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形与情的作用,儿童的抽象思维逐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