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情境论文速递
位置:首页 > 情境论文速递

情境速递 | 宋月红: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3-09-11

编者按:

  学科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而整体性、生活化、沉浸式的情境则为学科育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本期围绕“学科情境育人”这一话题,呈现了部分一线教师在情境中以素养培养为导向,以育人为目标的教学实践及思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文 | 宋月红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

江苏省教学名师


   生活是道德的根基,德育课程以生活实践为导向,要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李吉林老师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她认为生活是儿童直接感知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更是人德性生长的源泉,对儿童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地创设生活情境,把真实的生活世界与课堂符号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情境的样态

  生活情境是源于儿童生活的、真实或拟真的学习性场域,这里的生活可以是儿童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可以是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公民生活等,也可以是过去的、现在的或者将会发生的生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情境主要有以下样态。

1.真实生活的呈现
这是指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当下真实发生的生活场景,学生直接参与其中,观察、经历此时此刻所发生的事,这样的生活情境可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也可以是教师设置了一定的条件而产生的。比如在统编版二上《我们小点儿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讨论去常州恐龙园的路线,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此时教室里一片嘈杂。教师立刻抓住这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畅谈听到噪声的感受,讨论噪声的危害。这样的情境是课堂生活真实、即时的展现。
2.仿真的角色扮演
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有时教师无法将生活直接“搬进”课堂,此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呈现情境,让学生沉浸于情境中,进行“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比如教学统编版三下《我家的好邻居》一课时,教师创设了“邻居奶奶来我家做客”的情境,教师戴上假发、老花镜扮作“奶奶”,学生当“孙子”“孙女”,模拟热情待客的场景。这样的生活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呈现,具有游戏和戏剧的色彩。
3.网络的模拟再现
有时情境并非当下发生,也不太可能“搬进”课堂,即使角色扮演,也无法呈现,那么,便可利用网络模拟、再现生活中的场景。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五下《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时,教师通过网络视频呈现了一组生活中不守秩序的情境:公园里遛狗不拴绳子、列车上有旅客大声打电话、菊花展中的花卉被破坏……这样的再现方式较好地实现了生活情境的创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教学重难点和情境创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样态,让生活情境成为道德与法治宝贵的课程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情境创设的策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们应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其间,唤醒学生道德经验,激发道德情感,推动道德思考,巩固道德行为,从而提高道德学习的实效。

1.创设生活情境,唤醒道德经验

教学实践表明: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会显得生硬,创设贴合本班学生的生活情境,能有效唤醒、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展开新知识的学习,能让教材与学生产生联结,让教学富有亲和力,利于儿童理解、习得道德知识。

如教学统编版三下《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游玩南通野生动物园”的生活情境,自然唤醒了学生不久前春游的生活经验,并让教材中“通过各种标志认识规则”的内容变得不陌生。学生在情境中调动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自己根据标志遵守规则,和虽没有标志提醒但也自觉遵守规则的故事。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遵守规则的共识。

2.活跃生活情境,激发道德情感

朱小蔓教授说:“人的情感体验亲密关联其价值认同、道德品性与健全人格的养成,继而对完整的、整全的人的生命成长起基础性及持续生长性作用。”从道德发生学的角度看,道德是一个高度情境化的东西。生活情境,在人为的优化下,贴近儿童,易于接受,儿童活跃其间,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能受到很好的陶冶。

如教学统编版五下《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时,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接受友好学校深圳市福田区梅华小学的邀请,开展网上云游学活动。教师通过网络技术,引导儿童在贴近生活的游学活动中进行体验:云参观“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学习改革开放的历程,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与不易;云参观“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形成民族自豪感;参加“展示交流会”,感受我的生活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他们在入情、动情、抒情的过程中,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3.探究生活情境,推动道德思考

教师要创设蕴含儿童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疑,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探究,进行类比、推理、分析、思辨、反省等活动,学习、掌握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道德思维品质。

如在教学统编版二下《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时,教师创设了生活情境:用空气质量测试仪现场测试教室里的空气,引导学生发现检测仪上数据的异常,并引发质疑:为什么教室里的空气会有污染呢?由此,学生自发形成探究的动力。学生猜测后,教师引导他们回顾课前寻找污染源头的生活小调查、现场电话连线采访呼吸科医生,并进行室内外空气数据比较、分析、推断,进一步认识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学习保护空气的方法。生活情境中的探究活动,让儿童的思维更为灵活,并发展了儿童的道德思维和判断力。

4.践履生活情境,巩固道德行为

人对于道德的把握、人的德行之形成基于道德生活的实践。道德学习的最终指向是道德行为。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实践他们习得的道德行为,并予以加强、拨正、巩固,最终达成道德认知内化和道德行为外显的和谐统一。

如在教学统编版二上《大家排好队》一课时,在学习完排队的三条规则——人人排队、先来后到、间距合理后,教师创设了乘坐地铁的生活情境:视频呈现列车缓缓进站,安全门打开,学生在安全门前排队乘坐地铁的场景。此时,学生忘我地投入学习活动,在与生活场景的互动中,不仅进一步历练、强化排队技能,巩固了对排队规则的认知,还生成了“排队立不中门”“排成两队效率高”的排队礼节和排队智慧,这样的道德践行,能有效促成德性的养成。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情境创设的注意点

1.生活需要提炼

生活情境中的“生活”,绝对不是学生生活的照搬,不是任何生活都可以进入课堂的,教师须结合教学需要、儿童成长需求,进行选择、提炼、优化。

2.原则需要恪守

基于生活情境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并不排斥符号性学习,只是强调生活化学习。弱化符号,不等于完全去除符号。就儿童的认知结构、智能结构而言,生活需要抽象,本质需要提炼。

3.未来需要召唤

道德教育引导人去建构的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我们不仅要把已有的生活状态揭示给学生,还要用未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去感召学生,为学生描绘理想的、应然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