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位置:首页 > 重要文献

略谈创设情境的途径

1987-05-03

略谈创设情境的途径

 

在儿童阅读和作文时,要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情境。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八种: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游戏竞赛情境;网络拓展情境。

一、生活展现情境

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将情境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以生活展现情境,一般是为了帮助学生到生活的源泉中获取丰富的作文题材。结合阅读教材的室外观察也属此类途径。

生活的场景是广阔的,因而,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就需要教师事先认真选取鲜明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画面。首先要依据教学计划、学校所处环境,结合时令季节特点,确定观察的主题,然后再根据主题选取具体场景,安排观察顺序,考虑指导观察、启发思考的导语。

选取情境,应有主有次、有取有舍,使情境具有鲜明性和新异性。实验班不止一次把学生带到家乡的田野上,但是每次去都有一个目的、一个主题,做到围绕中心分层次地进行。从季节说,可以让学生观察《在春天的田野上》、《丰收的田野》、《初冬》、《雪后的原野》。尤其是春天的田野是生机勃勃的,显示着无限的生命力,学生可写的题材极为丰富。家乡的田野上流过一条小河,春天来了,我带学生来到小河旁,看见河岸上新嫩的芦芽,看见成群的小鸭子跳进水里,在小河里快活地游着、叫着,体会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再沿着小河去找小蝌蚪,仔细观察一群群小蝌蚪在水边游来游去,然后捞上几尾,写《春天的小河》。春天的田野也是菜花盛开的季节,金黄的油菜花儿,一丛丛,一簇簇,遍地都是;躲在绿叶下面的花蝴蝶似的蚕豆花儿以及比碗口还大的花菜的大花冠,充满美感而又孕育着无穷尽的新的生命。无数的蜜蜂在上面采着蜜,欢快地嗡嗡地唱着。成群的白蝴蝶也赶来了,飞舞在金黄色的油菜上,为绚丽多彩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趣。丰富的美感激起孩子们许多美妙的想象,于是让他们去写《春天的菜花》少数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启发他们去写《谁是菜中之王》的童话。由于每次观察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选取情境,使观察的客体具有一定的感知强度,从而达到生活向孩子展现情境的要求。

以生活展现情境,必须讲究观察的程序。这样,儿童的感知才有整体的效应。以观察小鸽子为例,实验班(三年级)学习了状物类单元后,计划让学生写小动物。学校饲养了鸽子,鸽子既可以单只的细看,又可以成群放飞了观察,这样的感知目标是较理想的。但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观察一下小鸽子的眼睛、羽毛、爪子和在蓝天飞翔的情景,而是通过观察程序的安排,唤起儿童的情趣,极力丰富他们的感知。第一天活动课,先让信鸽小组的辅导教师带来一只鸽子进行观察,并讲这只鸽子从千里之外飞回,把远方朋友的信捎回来的动人故事,使孩子对鸽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心理。第二天早晨,在小鸽子进食前,孩子们赶到鸽舍旁边,撒下谷子,引来鸽子。小鸽子一只只地飞下来吃食,孩子们看清小鸽子怎么伸出细红的爪子,迈着轻盈的步子,在地上吃食的情景。放飞时,我让辅导教师故意暂留下一只,先看成群的鸽子扑啦啦地飞向蓝天,然后我双手捧着那只留下的鸽子进行启发:大伙儿飞走了,这只小鸽子孤单单的,它会飞向哪儿呢?以唤起孩子的情绪和有意注意。说着,我托起小鸽子,让它飞回蓝天,孩子们注视着小鸽子的去向。他们亲眼看到,迟飞的小鸽子呼扇着翅膀,用力奋飞,赶上了鸽群。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小鸽子回到集体欢呼起来,从而认识到鸽子喜欢群居群飞的特点,对小鸽子产生了情感。于是,我启发他们在观察中展开想象:你们看,蓝天映着小鸽子瓦灰色的身影,该多美啊!现在这只小鸽子已经赶上了集体,它们快活地飞着,你们猜,此时它们准备飞到哪儿去?孩子们深情地望着远去的小鸽子,一颗颗纯真的童心也跟着飞了,直到小鸽子飞得无影无踪……随后,我又从鸽窝里拿出两只白玉般的小鸽蛋,并让孩子的手依次摸过,他们情不自禁地感叹着,猜想着:多美的鸽蛋呀!”“好光滑呀,真可爱!”“里面的小鸽子什么时候出来呢?……观察到这儿,孩子们对小鸽子的情感进一步被唤起,他们对小鸽子的形态、特点都有了具体的感受,然后写《可爱的小鸽子》必然会带着情感去写。这种”,发自他们的内心,即所谓心有所见,情有所动,而后有所撰作”,这便合乎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语言表达的程序。

二、实物演示情境

 

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儿童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则会豁然领悟。此外,为了指导学生练习写一些短小的说明文,也常以某一实物作为对象,让学生观察、表述。

为了使儿童能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选取典型的个体。教学《珊瑚》我先后寻找了三种珊瑚,正如课文描写的那样,有的像鹿角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小树枝”,使感知的映象具有典型的意义,儿童会很自然地联系到课文中对珊瑚描述、说明的词语,对珊瑚便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带有整体性。同一实物,由于背景不同,感知效应则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在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时,需要考虑到它的背景。出示珊瑚时,在黑板上贴上一张蓝色的纸,简单地画上几笔,似波涛汹涌的大海,海底画上一片珊瑚礁,珊瑚实物则出示在珊瑚礁中。于是,儿童的思想立即飞到大海边,仿佛亲眼看到了大海,看到大海深处奇异的珊瑚礁,珊瑚似乎也有了生命。他们对大海产生喜爱、寻求的情绪,这样不仅认识了珊瑚,获得了有关珊瑚的知识,同时也达到了安排这类课文的真正目的——认识大海,探寻大海宝藏。简单地出示一下实物,往往易就事论事,停留在一般感知事物的程度上。有些寓言,虽不是直接说明一个事物,但涉及一些具体事物,而儿童对此又缺乏认识,也同样需要以实物演示情境,否则将会影响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如《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阐述的虽是片面地看问题的错误与危害这一哲理,但始终扣住葫芦来展开故事。由于城市儿童对葫芦很陌生,教学时便结合课文的学习,出示葫芦,并以绿色粉笔简单地画一葫芦藤作背景,将葫芦置于藤下”,学生恍然大悟:叶子被虫咬了,小葫芦是不会长大的,认识到葫芦的枝叶与果实是一个相关的整体,只要葫芦,而不管虫咬叶子这一片面观点是可笑的。这样,看问题要有全面的观点,孩子开始有所体验。

实物演示,也包括模拟实物的演示。教学时,有时为了了解一个事物变化的现象,领会其中的原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模拟实物演示。理解《精彩的马戏》中熊踩木球一节有一定难度,便用一玩具黑熊及其他实物作模拟演示,学生既感到马戏的精彩,同时对课文中黑熊怎么踩着大木球上跷跷板,又怎么滚过中心点”,以及跷跷板的那一头掉下来等描写都豁然明白。又如《我是什么》中水的蒸发、变态,《鱼和潜水艇》中潜水艇的沉浮等原理,都需要通过实物作模拟演示,帮助学生很好地感知教材。

实物的出示一般是在教学过程中,至于需要较长时间观察的实物或无须作重点感知的实物,则无须在课堂上,而在课外引导儿童观察更为适宜。

 

三、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不过,用图画再现情境,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描述,以主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燕子》时,我这样启发学生: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请小朋友看图。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后,利用学生的情绪,将他们带入情境:现在就请小朋友做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仔细欣赏一下。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情感色彩,充满着春天田野的气息,瞬息间,孩子几乎全身心地倾注在这图画上,沟通了他们储存的春天的表象,犹如小燕子穿行在飘荡的柳枝间,飞翔在田野上……他们愉快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桃花盛开了,粉红粉红的,像天上的彩霞,小河解冻了,连一片薄冰也找不到了。”“柳树抽出了碧绿的嫩芽。”“柳树把小河当做一面镜子,在梳理着自己的长发。”“许多野花都开了,好像正在比美。”“秧苗散发着芳香。”“柳树下嗡嗡地叫着,呵,原来是蜜蜂姑娘在传播花粉。……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把小燕子飞翔的背景——春天的大地描写得十分充实。其实,不单是描述,而是他们已经实际感受到了。有了这样的感知基础,对课文中描写的光彩夺目的春天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有关词句就连同形象一起进入他们的意识。这里包含着知识的学习,包含着语言的表达,也渗透着美的感受。

  利用放大插图再现情境,仅是以图画再现情境中的一种。由于放大插图,绘制费时,要求较高,因而不可能广泛使用,必须采取其他简易手段补充。

  剪贴画。剪贴画以图形表现形体轮廓,只要大体相似即可;同时可贴可拆,使画面充满活力。凡是无须作细致描绘,只需要显示形体轮廓即可的,便用剪贴画再现情境,如《日月潭》、《我是什么》、《小马过河》、《坐井观天》、《狼和小羊》等。下面以《坐井观天》为例,作简要说明。

 

(1) 课前先贴好一张淡蓝色的大纸作背景,以表示蓝天的无边无际。

(2) 以检查自学效果为目的,逐一出示以下内容。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贴上的剪纸)

故事里有几个角色?一个在哪儿?另一个在哪儿?(将青蛙和小鸟的剪纸分别贴在井底和井沿)

结合图画教学井沿

提示并激起情绪。在这个故事里,青蛙和小鸟一个在井底,一个在井沿上,一下一上,它们两个正在争论着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怎么争论的?究竟谁对呢?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

结合课文中的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假设青蛙从井底跳出来了,它会看到什么?明白了什么呢?这样再现了情境,学生对寓意随之顿悟。

 

  简易画。简易粉笔画是以粉笔勾勒形体的线条再现情境的。简易画由于是边讲边画,画面具有从无到有,逐步生成,处于变化之中的特点,就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二节写西沙群岛一带海水显出种种色彩及其原因。对于这一现象学生是十分陌生的——他们没见过大海,海底有高山峡谷,更是想也没想到的事。教师以简易画再现教材描写的情境,简要几笔,让学生从图画感知海底的山崖峡谷如何造成海水的深浅,从而明白海水色彩各异的原因。

  运用图画达到再现情境的目的,是很有讲究的。出示前的提示、出示后的指点固然重要;画的本身是否显示动态,让学生把画看”,看成有生命的、富有情感的,则尤为重要。这里教师的描述十分关键。教师恰到好处的描述,不仅能支配学生的认识活动,而且会渲染气氛,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

  例如教《桂林山水》中描写的一节,这一节文字中出现了形态万千拔地而起等成语和词组,靠抽象的解词,学生显然感受不到桂林的山的奇、秀、险的特点。于是,教学时我告诉学生:桂林的山一座一座分开排列,而且样子非常奇特,你们看!我边描述边出示。学生看了简易画,不仅能感觉到桂林的山像大象像骆驼像老人”,还能由此想象开去——老人好像望着远方在沉思”,“大象的长鼻子正在汲着漓江的水”,“骆驼好像蹲在沙漠里等我们骑上去”,等等。如此从桂林的山的形状的不同,很好地理解了形态万千;从一座一座高山分开排列,理解了各不相连奇峰罗列拔地而起;又从高耸、陡峭和重叠的怪石,理解了危峰兀地怪石嶙峋等生动的词语,以及等这些关键字眼的含义,感受到这些词的鲜明形象。

  由此看来,教师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画面不仅要有”,还要有;教师描述,不仅要有”,还要有。这样,才能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其又因伴随着感知而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效果。

  以上所述,是以有形可见的图画再现情境,随着年级的升高,可逐步培养学生展开想象,凭借想象中的画面再现情境。无数事实证明,儿童都有一对想象的翅膀,随时都准备呼扇着翅膀起飞,关键在于教师要利用想象的契机,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将获得的表象进行新的组合,这是充满着情感,尤其是富有美感的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学生情绪被激起,同时又具有构成新情境的有关表象时,那么凭借学生眼前浮现的画面(即视像)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情境,不但可以达到,而且更有意义(因为创设情境只是一种手段)。从长远来看,日后就可以不需要教师创设,而凭借自己阅读作品的感受进入想象中的情境。这样独立阅读作品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此,在高年级实验班教学时,对一些情深的、无法通过画面和表演去再现情境的,则教师运用描述,让学生想象画面。

四、音乐渲染情境

 

  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是理想的手段,尤其是在教学抒情性的散文、诗歌、小说以及富有幻想的童话时。

  选取的音乐,其语言与教材语言需具有一致性或相依性,尤其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要和谐、协调。例如《荷花》一课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完全是一种想象情境,我选用音乐与图画结合,让学生也能随之进入课文描写的这一想象的情境中。我觉得所选的音乐,也应充满幻想的色彩,便从《屋子里长出竹笋》的曲子里选了一段,结果效果非常好。学生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而且与小鱼说起话来。这样才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教学《长征》播放雄壮豪迈、气势磅礴的《长征》歌曲,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在电影里、课外阅读中曾经看到的有关红军长征的壮阔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带入《长征》描写的情境,领略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体会全诗所抒发的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曲子,在教学必需时,可以教师自己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自己演唱、哼唱,只要运用恰当,都是行之有效的。例如教《黄河》一课时,我就在课前请一位男教师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一段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体验中华民族锐不可挡的抗日激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找到磁带,我便自己哼唱几句,那节奏、那歌词结合课文插图,也似乎把学生带到伏尔加河上来,看到了那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

五、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所谓进入角色”,假如自己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一方面,由于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会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使课文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兴奋,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且富有戏剧风味,学生的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

  以表演体会情境,用的最普遍的是童话、寓言、故事中角色的扮演。表演开始,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他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教材语言与眼前形象沟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不过,每次表演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了理解教材语言,或为了运用语言训练表达。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在巩固阶段由一名学生扮演狐狸,他们凭借自己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白,同时按自己的理解,适当配合表情与动作的表演。这种表演属于巩固运用性的表演。表演后,伴随着热烈的情绪,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加深。为了增强表演效果,往往需要适当设置一些模拟的布置或道具。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是低中年级,可以让学生表演的课文是很多的。到了高年级,仍然可以适当搞些表演,因为表演使学生格外稚化”,仿佛又回到学龄初期。这种外界特定环境引起的心理稚化”,使学习者忘我,处于学习的良好心理状态。不过,要求应在低中年级训练对白为主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将相和》在实验班就曾让学生表演过,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中对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如双手捧着宝玉,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理直气壮地说连忙把他劝住等。进行表演,这就要求学生精细地理解课文,并需有一定的创造性。在学生阅读、表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先问扮演秦王者:你为什么一直在夸这块宝玉真好,真是一块好玉呀!你看那光泽真是举世无双呀!表演者回答:因为课文上写了秦王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教师表示肯定。又问扮演蔺相如者:你刚才说话时,为什么声音这么高,说得这么有力?表演者回答:因为书上写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蔺相如理由充足,当然说起来也就显得很有力量了。如此等等。这种提示和追问促使学生表演前抓住具体语言理解课文,想象表演时的神情、动作,以至语调;表演后通过自己的主观体验,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有训练的机会,实验班往往在指名表演前,让同座的学生或者前后四人一组,先进行小组表演,使大家都得到锻炼。基调比较愉快、幽默的课文适合表演。

  一些诗歌、抒情的散文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往往是通过让学生担任角色,进入情境,如《燕子》、《小小的船》、《小音乐家扬科》、《凡卡》教师的提示为现在你们就是小燕子如果你就是扬科现在你就是凡卡,你正呼唤着爷爷,在给爷爷写信等等,以加深情感体验。

 

六、语言描绘情境

 

  在情境教学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绘相结合,才能把学生带入情境。当情境在儿童眼前展现时,如果缺乏教师的语言()调节支配儿童的认知活动,那么儿童往往会热衷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了对整个情境的感受。形象与词分离,就难以使儿童获得确切的、丰满的感性知识,更不易激起与教材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动。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的效应。因为教师语言的描绘,不仅提示观察程序,而且边听边看、边看边想,使学生的观察活动与思维活动结合进行。这样,通过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情感色彩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儿童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

  随着年级的升高,直观手段有所减少,单纯运用语言描绘带入情境随之增多。一是有利于儿童的思维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二是因为教材难度加大,那些既有深度又有一定高度的教材,往往很难用一般的直观手段带入情境;三是因为儿童的表象积累逐渐增多,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有可能产生新的联想,展开想象。由此也可以看出,情境教学运用的形式是由它的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所决定的。描绘情境的语言,无论是与直观手段结合,还是单独运用,都要求有相当的示范性,具有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及可知性。

 ——原文发表于1987年第5期《福建教育》,摘录略作删减。


后面的两条途径,李吉林老师不断研究和探索,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和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提出的两条新的创设情境的途径:

七、游戏比赛情境

  喜爱游戏是儿童时期与身俱来的本能。儿童在游戏中快乐、自在、和谐,全身心投入其中,以至忘我,迸发出勃勃生气和创造力。从本质上讲,游戏就是为儿童创造的。

  基于情境课堂快乐、高效的基本宗旨,游戏比赛情境也列入创设课堂情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成为最受孩子欢迎的,最有生趣的情境。

 

八、网络拓展情境

  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已大大超越电教画面、录像、幻灯的运用。网络的丰富资源为儿童提供了极其宽广,而又复杂的崭新的教育空间,这是一个巨大的智库。我们必须运用网络拓展情境,网络提供的信息、声音、视频和互动,可作为新颖的途径。目前,从网络中搜索信息,下载网络视频,研究开发微课,建立班级博客、班级微信群,乃至翻转课堂等都已逐渐地在教学中运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