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位置:首页 > 重要文献

语文情境教学的操作体系

2008-04-05

  一、优化结构
  (一)改革学前语言教学的结构,以游戏形式教学汉语拼音。
  即在幼儿园以适合儿童特点的游戏方式,提前教学汉语拼音,掌握识字拐杖。具体目标为认识字母,学会拼读,结合进行语言训练。为分散难点,不要求书写。李吉林老师曾亲自到幼儿园,前后共花33课时,990分钟,约合小学的25课时,提前教学了汉语拼音的声母、单韵母、复韵母及基本的拼读方法。
  (二)开设过渡课 ,搞好低幼衔接。
  为了搞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情境教育主张开设“过渡课”,从而使一年级新生能较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热爱小学学习生活,顺利进入小学阶段。过渡课为期2-3周,这由儿童的适应性及教学计划的可能性决定的。安排过渡课期间,儿童的学习生活的原则是“室内短课与室外观察相结合”。 具体做法主要是三个方面: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定期开展野外活动;主要学科分设各种课型,变换授课形式;室内短课运用各种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趣味性。过渡课作息时间安排为每课30分钟,课间休息20分钟,下午睡到2:30。过渡课结合儿童观察,自编《注音汉字阅读》提前阅读,此外还创设了主题鲜明的观察、说话、阅读综合课。
  (三)低年级三线同时起步
  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的整体。作为其组成要素的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作文在语文教学这个大系统内并不是单一的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要和谐协调,必然取得大于部分相加“和”的整体效应。“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并进,正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内容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得到协同发展,形成多向结构,螺旋式上升的序列。结构由单向到多向,其功效势必必明显提高,获得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整体效应。
  信息量加大了,但课时并未增加。11课时分设三种课型(当时按照实验五年制教学大纲规定划分):
  1、语文课,7课时。从独体字教起,到学词、学句、学文。结合教好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偏旁部首,迈实儿童识字的第一步。
  2、注音阅读课,3课时。使用自编的汉字注音的《补充阅读教材》,让儿童凭借已掌握的拐棍提前阅读。 四会字在教材中多次出现,提高了巩固率,二会字不断增加。
  3、观察说话课,1课时。以周围世界为题材,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去见识,去感受,不断丰富表象的储存量;又通过说话、写话,建立起观察客体与语词之间的联系。此外,每两周课外活动开展一次野外活动。
  (四)中高年级“四结合”大单元教学
  进行“大单元”教学,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编排教材,沟通篇与篇之间的联系,使每个单元成为一“知识链”、“知识块”,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而不再是点滴的零散的“知识点”的累积。儿童“读”与“写”的范围,从小学生来说,不外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应用”五大类,据此,可把教材分成上面所说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应用,另加古诗文诵读6个单元。题材上的相似,经过归类、组合单元,就可以在篇与篇之间,运用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于同类题材的课文组合,学生一篇又一篇地集中感受00人物精神的高尚、心灵的美好、景物的宜人等等,因其集中教育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力度,增强了语文的教育性;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深化了教育效果,丰富了儿童的写作题材;此外,单元中学得的词句篇章,题材相近、相似,儿童很容易学习、掌握,且由于“学一组”,“写一篇”,不至于产生“模仿”的弊端,这就把“读与写”、“文与道”、“课内与课外”、“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等语文教学的诸多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推进 、紧密结合的整体。
大单元教学,还要紧密结合课外活动,根据单元主题,开展相关主题的野外活动,形成开放的系统。学生在这个系统中能够纵横移动,并得到他们可能得到的选择范围。
  (五)自编补充教材,微微优化结构提供凭借
  为弥补小学语文教材“量少、难度低、名篇所占比例少”的缺陷,李吉林自己动手逐一编写补充阅读教材,前后共编一套1-12册,约300万字(现已公开发行)。教育教学的重点,在教材中反复、逐步加深,其中还编入了古今许多中外名家的作品。在儿童阅读起步阶段,即能读到他们可理解接受的优秀作品,无疑是获益非浅的。由于补充阅读教材丰富的美感,宽阔的想象空间,理性的早期渗透,有效地培养了儿童的阅读兴趣,审美情感及探索精神,促进了儿童的早期发展。

  二、优化途径
  (一)以生活展现情境。即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必须注意三点:
  1、选取感知目标要鲜明。为了观察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优选那些形象鲜明的感知目标,作为观察的客体。因此,选取情境应有主有次、有取有舍,使情境具有鲜明性和新异性。
  2、带入情境要有序。只有合理的程序,才便于儿童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思考,从而促使学生思维活动有序地进行。
  3、观察中要启发想象。观察必须与儿童的思维活动、想象活动结合,才能加深儿童对情境的体验,对世界的认识。
  (二)以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它可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原型实物;二是模拟的替代实物。另外,以实物创设情境,必须有一定的背景,考虑其整体性,形成真切感,教学效果就明显。
  (三)以图画再现情境。即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用画面创设情境,常用形式有:1.放大的挂图、2.剪贴画、3.简易粉笔画、4.现成的课文插图、5.电教画面。
  教师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面有“形”,还要有“境”,教师描述不仅要有“形”还要有“情”,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四)以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当它以音响的运动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产生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时,必然会唤起听者心理上的类似的反映,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通过音乐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使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在整个基调、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当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五)以表演体会情境。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所谓“进入角色”,即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角色”,而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是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
  (六)以语言描绘情境。以上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直观手段。在情境教学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绘相结合,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这也是符合儿童认知、情感活动特点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无论是与直观手段结合进行,还是单独运用,对教师运用语言除具有相当的示范性要求外,还要具有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及可知性。
上面讲到运用六个途径,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但是,带入情境并不是目的,在儿童进入情境后,要充分利用儿童进入情境的感受、情绪,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语言。

  三、优化过程
  (一)识字教学
  1、利用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使独体字形象化
  儿童在识字的起步阶段,对汉字符号与字义之间的关系还不甚了解,需设法在教学中使儿童得到鲜明的感知。情境教学便根据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把对字形与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
  2、利用汉字结构创设情境,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点
  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形旁表意,声旁表音,是基本的构字法则。遵循这一法则,创设情境,突出形旁,使儿童对形声字的特点有具体的认识,记忆牢固,不易混淆。
  3、凭借情境丰富词汇,在整体中认读运用
  在情境教学中,在教给儿童识字的同时,十分注意词的教学,凭借情境结合进行语言训练。这样,一个字,不仅会识会写,也会用。学生通过识字,学习词语,学习说话,从而达到识字教学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目的。
  4、利用汉字的同音、形近,高年级进行阅读前归类识字
  情境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后,学生往往置于某一特定的情境中,注意力也随之集中到故事的主人公或课文描写的某一事物、某一现象上--这都是有益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的,若字词教学穿插其间,往往会干扰、冲淡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活动。学生升到高年级后,课文中识字量相对减少,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对事物表象的积累增多,此时进行归类识字,“以熟带生”,利用迁移,不仅识得快,记得牢,而且又保证了阅读教学过程的连贯性。首先把全册生字进行归类,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可以按偏旁归类的;二类是可以用熟字或熟字偏旁带出的;三类是本册尚不能归类的。
  (二)阅读教学
  1、初读--创设情境抓全篇,重在激发动机
  初读,是儿童第一次感知教材,在教学第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根据教材特点,或通过语言描述情境,或创设问题情境,或描绘画面,或揭示实物,或联系儿童已有经验,激起儿童阅读全篇的兴趣,使儿童主动地去读全篇。
  2、细读--在审美情境中,理解关键词、句、段
  教材的重点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内容的。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情境教学通过带入教材本身描绘的具体情境,并结合使用点拨、设疑、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关键词句。一旦学生进入了作者描写的那个情境,作者用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则可以从整体上,从内在的相互联系上去理解的,即形成“作者运用语言--表达--胸中之境;小读者进入作品之境--理解--语言文字”的阅读程序。其过程为:(1)强化感知,充分利用情绪,加强内心体验。(2)提供想象契机,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课文内容。(3)设计训练,语言与思维积极活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3、精读--凭借情境,品赏语感,欣赏课文精华
  一个人阅读的鉴赏能力,不仅涉及到对文章好词佳句、表现手法的理解;真正读好、读透一篇文章,更主要的是能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进而从中获取“美”与“丑”、“是”与“非”的审美观念,为具有一定文学素养打下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在通读全篇,弄清作者思路,抓住重点段,理解关键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多读课外精华之处,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主要做法是引导学生体会语感。抓住语感便抓住了语言最本质的东西。阅读教材中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对儿童思维的发展、想象的丰富以及情感的陶冶,主要是通过语感教学进行的。情境教育十分重视对教材语言的形象、节奏、气势以及感情色彩的推敲、品味。运用情境教学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具体的形象,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和积极的学习情绪。所有这些,都为学生能正确而丰富体会语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老师凭借所创设的情境,抓住教材传神之笔,让学生体会其语感。做法:一是比较,二是诵读。比较的方法是最有效的。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1)“增”与原文相比、(2)“删”与原文相比、(3)“替换”与原文相比、(4)“前后改动”与原文相比。
  引导学生比比、读读、讲讲,从而体会到整齐与错乱、细致与粗略、形象与干巴、具体与空洞、准确与牵强之间的差异。
  文章的语感除了内含的神韵,还有可以通过声音和语调显出它的气势和节奏。情境教学的语感教学中,常常把比较词语与比较朗读结合进行。有些文章的精华所在,不一定需要比较,或不一定适合比较,但诵读吟咏总是不可缺少的。这往往需要凭借情境,在儿童情绪被激起,利用儿童的联想与想象,指导他们轻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形成“视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仿佛就在他们眼前。
  情境教学通过“带入情境读全篇”、“强化情境抓重点”、“凭借情境品语感”,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有效地达到“初读--读通--弄清作者思路”,“细读--读懂--理解关键词句段”,“精读--读深--学会欣赏课文精华”的教学目标。
  (三)作文教学
  1、认识世界
  儿童生活离不开生活。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那些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像一幅幅图画,会永久地保留在儿童记忆里。“观察情境教作文”是作文教学的有效方式。“观察情境”的内涵是观察世界,不过它更  讲究观察客体的意境和观察者本身的情致。
  至于观察的对象,主要是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生活,也包括学校生活;此外,还要观察一些艺术作品或具体的实物。
  低年级儿童观察的主要对象是大自然。大自然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和它所显示出来的力量,是其他事物不可比拟的。观察大自然从宏观的角度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方面: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山川田野、风云雨雪、冰雾雷电。
  中高年级观察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生活。儿童所接触的社会生活的任何场景,同样也会成为一个“教育源”。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孩子认识社会,反映生活,一定要选取那些光明美好的人和事作为题材。情境教学以“选取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考虑好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安排儿童的观察,使儿童做到“多见而识之”,作文有感而发。
  观察情境,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为孩子作文找到了活的取之不尽的源泉。通过观察,让他们去说,去写,表达的是真实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
  2、激发动机
  作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去表情达意,这项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作业必须引导孩子主动参与。情境教学引导儿童从生活中、从周围世界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又由这种真切的感受,激起儿童“内心的感兴”,在感兴之际,老师顺势引导,就形成表白的欲望,进入“情动而辞发”的状态。可谓“情以物兴”、“感物吟志”,进入“情动而辞发”的状态。
  教师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切忌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孩子的思想,要学会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生活为孩子演奏的乐曲,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孩子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这样,才能见孩子所见,喜孩子所爱,也才能用自己的火苗去点燃孩子心头那些起义的火花,把他们写作的欲望燃烧起来。在这种高涨的情绪、强烈的写作愿望,促使学生写出一篇篇富有儿童情趣的作文。
  3、打开思路
  语言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以当代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作文教学,更应该将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列入教学要求。
  (1)从丰富情境打开思路
  在优选生活的场景,为儿童提供观察客体时,往往因为情境的真切,富有美感而使学生获得写作题材。为了通过情境进一步打开孩子的思路,可以在广阔的情境中围绕主题再添加一个细节,或者一个小景,或一两个角色,或一两个小道具,使情境增色不少,添趣不少。
  (2)从深化情境打开思路
  情境,不可能是平面的,它必有一定的广度,由许多不同的侧面构成,也就是说情境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生活空间。既然是空间,就必定是有主体的。老师带领儿童观察情境,也必须是多维的。尤其是情境蕴涵的理念,往往在观察生活情境时容易忽略。这种理念并不是拔高的政治观点,而是集中反映周围世界(包括大自然的或社会生活)的一种现象,一种美感,给儿童有关的对世界初步的认识,或知识的,或思想的。
  (3)从拓展情境打开思路
  为儿童提供的观察的情境,似乎是有限的生活空间,然而人的想象是无限的。通过想象的展开,便可以拓宽情境;而且正是这种想象情境才构成情境广远的意境。事实上,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孩子的作文离开了他们的想象,就写不出有儿童情趣的作文。拓宽情境正是针对孩子的思维特点,因势利导地进行的。
  (4)从文题范围的宽泛打开思路
  作文的题目往往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指向的作用。因为作文本身已是难度够大的训练项目,老师就更不能在文题上限制学生,应该从题目上就能激起儿童的情趣,给他们各自有选取题材的、比较宽泛的思维空间。通俗地说,文题上“放”,而不是“收”,让孩子写出自己最为熟悉、亲切的人、景、物。文题的宽泛也并不等于让学生撒手自由命题。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十来岁的孩子生活阅历是极其简单的,让他自由命题,他又感到困惑了。所以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明确写作的范围,从时间上、空间上或任务关系上,大致提供一个范围,那么就便于学生从这一范围中去搜集描写对象,然后通过比较就可以选定。
  (5)从表达方式的多样打开思路
  孩子作文主要是写记叙文,但是记叙文也是一个包容量很大的记叙方式,所以在表达方式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改变人称的表达方式,把记叙客观对象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记叙,就利于孩子进入情境,易于把自己的情感融铸进去。再如运用拟人化手法进行表述,往往使学生想入非非,描写的客体人格化。通过孩子的移情作用,把观察客体描写得有情有意。此外让孩子写童话,写想象性作文,都是很符合儿童情趣的表达方式。有时候在进行了具体记叙描述以后,又促使学生思维活动进行抽象概括,抓住事物的本质。这都是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打开思路。情境教学给了儿童宽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的习作提供了思想情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
  4、范文引路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教材是儿童学习写作的范文,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以范文引路,实行读写结合,乃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在运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为更好地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还对教材的增选编排以及使用都作了补充建设。“四结合单元教学”对教材的增选编排,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更集中地体现“范文引路”“读写结合”的原则,做到以“读”导“写”,“读”中学“写”。
  5、提早起步
  为了不失时机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情境教学主张语言训练提早起步,提高起点。从一年级起,在识字的同时进行大量的语言训练,以词句训练为主,并同时开设口头作文课,包含着简单的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从二年级起写观察日记到三年级情境作文,有词句段的训练,也有布局谋篇的训练。这就克服了字→词→句→段→篇;单一训练的弊病,从整体出发,各年级有所侧重,螺旋上升,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观察情境又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写作题材。这样,作文教学出现了生气勃勃的现象,观察情境教作文,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他们作文不再为无话可说而苦恼。相反,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作文指导课上重思路的开拓,学生的思路不再受程式化作文指导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任其驰骋,其思维活动得到积极主动地展开。范文引路、读写结合的指导原则,使阅读课为学生提供作文范例,并在其间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提早起步、螺旋上升的训练序列,使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早期得到扎实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语言通过作文这项创造性的作业,得到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