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吉林(1938年5月-2019年7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生前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
李吉林因在教学、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突出贡献,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2014年,李吉林获得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一名。2018年荣获本年度“中国好教育·烛光奖”。
李吉林:
理想在天上,情怀在心里
李吉林有大情怀,有源自内心的博大的爱。但是,她始终非常清醒:理想在天上,情怀在心里,一个教师不能没有根,而根要深深扎在大地上。离开大地,离开田野,离开实践,理想是空洞的,情怀是苍白的。她给大家的印象是,浪漫,燃烧。其实她很理性,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在她那里是统一的,融通的。
首先,李吉林把根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的文化土壤中。她非常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我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滋养语文教育,滋养情境教育。她说:“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谓‘意境说’的代表杰作,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经典,其精髓可概括为情景交融、境界为上……读着它,不得不为其深广而震撼。”正是“意境说”让她“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一切境界无不为我、为儿童所设”。从中,她概括了情境教育“真、美、情、思”四大特点。这四大特点,闪烁着中国情境教育的特色,深蕴着中华文化的意义,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情境教育是在中国文化大地上长出来的,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是中华文化在学习科学理论上开出的奇葩。正因为此,李吉林将情境教育推向了世界,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与世界进行教育对话,中国小学教师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李吉林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树立了榜样。
其次,李吉林把根扎在实践的土壤里。她挚爱课堂,挚爱教学,永远在教育教学的现场。教育现场是教师成长的地方,李吉林把课堂当作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当作辛勤耕耘的希望的田野。更为可贵的是,李吉林创造了教育现场,让教育现场成为教育的情境。她扎根实践,一步一个脚印,从来不虚空,也从来不漏一步甚至半步。她扎根实践,是在实践中悟出道理,长出理论,从不盲从,也从不简单搬移所谓的理论。因此,她是实践家,而不是一般的实践者。当把根往下深掘时,必然“掘”到理论之根。这是李吉林的伟大之处。
李吉林老师告诉我们,当代中国好教师应培育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李吉林念旧、怀旧,但是不恋旧,更不守旧。念旧、怀旧,不忘过去,不忘历史,不忘传统,不忘老朋友,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谁帮助了她,鼓励了她;不恋旧、不守旧,在珍惜原来的基础上,从不满足已有的进展,心里永远不安分。如莱蒙托夫《帆》里的诗句:“安静,好像就在暴雨狂风当中。”她永远向前,把准新的起点,瞄准新的方向,探索新的路径,创造新的方式。方向感、前行感、反思力、创新力,她特别强。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有四部曲:情境教学,探索学习是在哪里发生的,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是怎么链接的——情境教育,探索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路径,从语文教学拓展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情境课程,让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落实在课程这一载体上,构建情境课程体系,将小学与幼儿园的课程衔接起来——情境学习,紧紧把握儿童学习这一核心,构建中国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并且吸收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完善、丰厚儿童学习范式。这四部曲,组成了情境教育的组曲、交响乐,有回旋,更向前,谱写了儿童情境发展的壮丽诗篇。
研究不停,实践不止,笔耕不辍,李吉林的创新永远是个省略号。李吉林一辈子做小学教师,一辈子在一所小学潜心研究,一辈子研究情境教育。李吉林创建了情境教育,情境教育成就了李吉林。其间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教师要深刻思考:如何构造教育理想的高地,如何树立起好教师的精神标杆。李吉林召唤我们,我们也作出了应答:努力,做中国当代好教师。
(《中国民族教育》2019年第9期 《李吉林:当代中国好教师的标杆》 成尚荣 文)
情感会开发潜在的智能
当我把儿童带入有意创设的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时,我发现学生情绪热烈,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去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且达到“不容自遏地说”“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那是智慧的启迪,是语言的学习,而且是美的享受。从这里,孩子们一步步地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描绘世界。这充分说明,情感会开发潜在的智能。
教学活动理应顺应儿童发展的规律,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滋润他们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儿童置身在优化的情境中,他们在“真”“情”“美”“思”的综合作用下,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他们思维的活动,表达力的强势,连我都感到吃惊。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的潜力开发能够达到最大值,是一点儿也用不着怀疑的。
(《新课程教学》2019年第16期 李吉林 文)
谈李吉林的教学观
李老师说:“客观教学环境及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成为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教学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学者不止李老师一人,但对教学环境内涵的解释完全不同。前者说的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涉及教学的场地、设备等内容;精神环境包括班风、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如是支撑型还是防范型),这些都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环境。而李老师说的环境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环境,她称之为情境,这个情境是人为设计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心理场”。李老师说:“人为地创设特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情境,使学习情境优化,作用于儿童的感知,引起儿童观察、思维、想象一系列的智力活动。同时,由于情境本身富有丰富的美感、鲜明的形象,伴以教师情感的抒发、渲染,又激起儿童的情绪,使儿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这样,主客观的一致,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可以多向折射的心理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根据需要可以是拟人的童话故事情境,也可以是问题解决的生活情境,还可以是明辨是非的道德法庭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卷入学习活动是自然发生的,但又是有方向的、有导航的——教师是那风筝的牵线人。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卷入学习活动,获得未来社会期望的认知与发展。这,或许就是李吉林老师教学观的特质!
(《江苏教育》2020年第57期 郝京华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