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 成尚荣
文化大革命李老师是受到冲击的,但文化大革命以后她立即投入了教育实验。它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她告诉我女人是有弱点的,但是要克服女人的弱点。文化大革命给她留下了阴影,但是她把这种经历转化为对教师的爱、对儿童的爱,立即投入情境教育实验研究。我一直跟随着她,那时候还不知道她在进行一项伟大的事业,伟大的研究,李老师自己也不知道。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岂不太重要了。我在想:什么叫做伟大?伟大不是显得伟大,而是因为伟大。情境教育的创建,中国情境教育,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这个建构是个伟大的工作,对这个情境学习范式有多种的解读,但是其中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视角,那就是李老师她的情境教育范式是具有美学特征的,它是充满着美的。如果我们对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美学特征做一个分析,那么我们可以以更加深入的、更加准确的认识理解中国情境教育,而且更好的贯彻落实在自己的教育实践当中。我首先觉得李老师的中国情境教育它有它的美学追求,在美学的追求当中,她有自己的美学主张。这个美学追求和美学主张是相当重要的,可以作为她的一个中国儿童情境教育学习范式的理论基础。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个,李老师对美、对审美,在情境教育中的地位,甚至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有一个非常准确、深刻的把握,有她的主张。正如她昨天在报告里讲的,美是什么?她说美是教育的目的。但是她接着说,美不仅是目的,美还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个手段可以达到美的目的。报告中李老师还说,美是一种突破口,以美为突破带动儿童的学习、带动教育的展开。但是李老师还说,美不仅是一个突破口,美还是一个境界,但个体的学习进入了一个美的境界的时候,他就进入了一种自由的境界,这个自由的境界是最高的创造境界。美还是一个纽带,以它为纽带来牵引整个教育教学、牵引儿童的学习。最后李老师还说了两句对美的的更深刻的认知,这也是她的美学主张:以美育美,而以美育美的目的又在以美育人。所以说,中国儿童情境教育学习范式从美学的观点来讲,李老师寻找到了并且是实现了儿童发展的立德树人的一种方式。大家都说李老师的情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在立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中,她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第二,李老师对美有自己的阐释。这个阐释不是从字面来解释,而是放在教育过程中、放在情境教育过程当中,来给美一个自己的解释。她说:美就是以美的愉悦唤起情感、促使儿童主动投入学习,从美物到美文,通过美的形式、美的内涵、美的语言,让美育去占领儿童的心灵。我个人认为李老师对美的解释是把美为教育服务,是为儿童发展,不是为美而定义。而这种对美的定义是最有创造性的。第三,李老师对美的内涵有完整的把握。吴康宁教授说:李老师的美是完整的美,她不是给儿童纯美,儿童在生活中甚至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丑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应该教儿童要学会认识什么是丑什么是美,拒绝丑、化丑为美。李老师的美学主张表现为她是追求美而不是呈现美。追求美需要对情境进行优化,优化的情境、完整的美的解释和把握才能真正让美占领儿童心灵。第四,李老师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论提取了非常多的、丰富的营养。她的情境教育是让儿童在情境中自己体验、探究、品味和感受,感悟美的价值。这种中华传统中的美,学者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前进的原动力。李老师在很多年前就认识到这种美学观点可以化作为力、化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力,在情境教育的论述当中,这一点是非常突出的。显然,李老师的美学主张、美学追求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第五,李老师的美学主张表现为四者的结合。第一,是她的美学追求。第二是她的教育实践。第三是她的学术研究。也就是把美、审美作为学术研究的内容。第四,是她的人生的美、生活之美。把审美追求、学术研究、教育实践和生活中的审美化四者结合起来。在这种审美当中,不难理解的是中国情境教育、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它肯定是具有美学特征的。我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美学有一个重要的转向,那就是转向生活。在很多年以前,李老师就将美学的这种向生活的转向体现在她的教育当中,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生活,教师也有自己的研究生活、教学生活。把美转向生活,这样就自然地把美与生活结合起来。这五个我觉得是李老师她的美学主张。
在这样的主张之下,她的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有哪些特征呢?我觉得有五个:第一,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活和教育关系的论述转化为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之中,体现了源泉之美。李老师论文中写到: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源泉。于是她落实在课程的结构中,四大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情境课程体系。第一个情境学科课程、第二个情境的大单元主题课程、第三个是衔接性的过渡课程、第四个是野外情境课程。这种源泉理论显出了生活之美、献出了源泉之美。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美体现在儿童学习当中,当然是她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美学基本特征。第二个,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底色、本色和她的情境教育、儿童情境学习结合起来,因此显出了道德之美。这个道德之美启示是一个基石之美。李老师是一个非常有道德良知的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底色,也是它的本色:即伦理道德。李老师把伦理道德的文化传统落实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在它看来,这种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是儿童学习发展的一块基石。这块基石显然显出道德之美。李老师有爱、有大爱之情,那就是对孩子的爱。第三个,李老师的情境教育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理论论述来转化为自己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中的一种美学特征。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的理论,其中李泽厚先生把它叫做情本体,情感为本体。李老师说:“情是一种磁石,它可以唤起人的积极性,让儿童有种愉悦的体验。”她的学习范式其实是走出了一种工具本体,走出了隐性的本体,或者说是把她的认知活动和她的情感活动结合在一起,所以它是具有美学特征的。第四个,李老师的情境学习范式其实集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童心说”。三岁之翁,百岁之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儿童滑梯大人的一种理解。三岁的儿童可以成为老翁,百岁的老人可以成为儿童。于是八十岁的李老师可以成为长大的儿童,说明童心、创造力是可以超越年龄的,正是这种童心让她对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这种学习范式的儿童科学。第五个,李老师的实践性智慧,这种实践智慧又是理论的智慧。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李老师是继承并发展的。这个知行合一在李老师的研究过程中,我的体会就是“双向建构”,是实践和理论的双向建构而且把理论和建构融化在一起,这是一种实践的智慧、理论智慧,因此他是智慧之母。
李老师的美学特征来自她内心,李老师指导我们学习中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她内心的超越。她不断在超越自己,她曾经无意中说了两个比喻:一,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竞走运动员是永远向前的,但是走得快、走得好脚不能离大地,李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她说我又是一个跳高运动员,那个横杆其实是教育理想的高度,是人生意义的高度,要不断超越。那些超越让她有一种超越之美,超越之美让李老师超越一个普通小学教师的凡俗生活,走向审美化。这种超越之美是老师非常心平气和的告诉大家:一个小学教师是可以成为理论家、教育家的,理论并不神秘。同时李老师内心的超越之美也告诉我们,中国的教育如果奠基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建构自己的情境教育范式和儿童学习的范式完全是可能的,我们是可以走向世界的。当然,儿童情境学习范式、中国情境教育又是个开放的系统。所以国际论坛呈现了我们的开放胸怀,我们和国外的专家一起走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情境教育是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