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情境论文速递
位置:首页 > 情境论文速递

情境速递 | 施建平:理解教学视域中的真实情境——《江苏教育》2023年第1期

2023-02-20

   情境速递


  编者按:什么是情境?情境从哪里来?一线教师怎么看待情境?如何理解2022年版课标中的真实情境?《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刊)2023年第1期,围绕“情境的意蕴”这一主题约请了一线教师及部分研究者展开探讨。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微信平台“情境速递”专栏,与老师们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及专家观点。







QQ截图20230214095720.jpg





专栏•情境教育研究与实践


64  “情境”探源/王 美

68  理解教学视域中的真实情境/施建平

71  在深化认识中感受情境的力量/孙晓玲


理解教学视域中的真实情境



文 | 施建平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


  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中,“情境”一词出现的频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对“真实情境”的强调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新课标之所以这么强调情境,尤其是真实情境,那是因为学习离不开情境,而真实情境在达成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培养核心素养等方面均能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真实情境?真实情境是否一定要由实景、实物等实体构成?真实情境是否应该是生活情境的原样复现?真实情境中能否含有虚拟的成分?……这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一线教师对真实情境的理解与把握。下文,笔者就教学视域中的真实情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真实情境应源于生活但不照搬生活,其注重场景的选择与设计,是一种优化的、典型的真实


  真实情境与实际生活密切关联,两者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真实情境源于生活但又不应是生活场景原封不动的重现。因为生活现象常常杂乱无序,充满偶然,如将其原样照搬到教学中,则会令教学活动目标不清、重点不明,从而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教学视域中的真实情境应该对生活情境进行优选、优化,使其更为聚焦,更加典型。

  如指导学生观察室外的实体情境,就应精心选择观察对象,适当丰富感知内容,切实优化体验流程。我们在带学生观察桂花时,按“闻桂花香”“观桂花树”“尝桂花糕”“编桂花故事”的顺序引导学生感知、体悟桂花。在学生站在桂花树下赏花时,教师则轻触花枝,于是下起了一场小小的桂花雨,桂花落在孩子的发梢上、鼻尖上。活动中,学生对桂花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丰富而美好的感受。于是,桂花的香沁入了儿童心间,桂花的美留在了儿童心田。

  当我们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入课堂时,也应对原本的生活场景进行选择、提炼、重组。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教师在上行为训练课“家里来了客人”时,将生活中的场景浓缩并典型化为外婆来家后进门、让座、倒茶、送别等连续的情景。教师扮演外婆,引导学生礼貌待客。这里的情境就是在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梳理、浓缩的基础上创设的。

  生活真实往往是纷繁的、零散的、随机的,很难完全切合教学需要。教学视域下的真实情境需要对生活景象去粗取精,优化集成,使其更具代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彰显情境的价值与意义。

  二、真实情境应基于儿童但不迎合儿童,其指向儿童的需求与发展,是一种鲜活的、内在的真实


  教学活动中的情境是专为儿童学习创设的,自然应该从学习的主体——儿童出发,考虑儿童的兴趣爱好,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因而,这里的真实应该是一种属于儿童的真实,同时,我们创设的情境不能只停留在满足儿童的喜好上,应该富有内涵,指向内心,在促进儿童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工作之初,笔者听过李吉林老师一堂口头作文指导课《我是一棵蒲公英》。课上,李老师指导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蒲公英,介绍自己的名字、模样和兄弟姐妹。在启发学生想象蒲公英会飞往哪里时,李老师变魔术般地从讲台里拿出了一棵毛茸茸的蒲公英并走到窗前,请了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走上前去。只见小男孩鼓起腮帮对着蒲公英使劲一吹,蒲公英的种子一下子飞往窗外,在阳光下乘着风儿飞向天空,飞向远方……这一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情境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说自己飞到了草地上、小河边、荒地里、森林中……学生在这新颖独特的情境中美滋滋地想,乐陶陶地说,在言语能力得到训练的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滋养、心灵的成长。

  教学中的真实情境应该是多维的、鲜活的、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教师创设的情境才能转化为儿童自己的情境,而只有实现了这种转化,能给学生带来真实感受、真切体悟的情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情境。真实情境应使儿童的德性得到涵育,悟性得到启迪,灵性得到舒展,个性得到彰显,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全面充分发展。

  三、真实情境应依托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其面向教学的实际与实效,是一种教学的、情理的真实


  情境是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创设的,因而应该契合教学目标,适合教学需要,承载实质性的学科内容。与教学无关的情境再真实也不是教学范畴中的真实情境。教材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依据,但情境又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充实、丰富内容,使情境更形象,更可感,更合情理,更具内涵。

  毛泽东主席的长征诗中最难理解的内容之一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和“寒”两个字。在引导学生理解“暖”字时,笔者播放了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战士取得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在理解“寒”字时,笔者出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挂图,伴随着枪炮声,引导学生想象并按“桥上、桥头、桥下”的顺序描述这场激战,感受当时战斗的惨烈。相关背景资料的引入、画面场景的想象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堵点。

  真实情境应以教材为依托,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丰富内涵,延展空间,使情境更立体,更隽永,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思考、探究创造,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四、真实情境应忠于实境但不止于实境,其强化意境的创构与营造,是一种审美的、诗性的真实


  情境教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李吉林老师从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说”中汲取营养而创立的,与国外建构主义提的“情境”相比,更重视意境的创构,表现出重审美、重意趣、重韵味等特点,因而这里情境的真实体现为一种“古典”的、诗性的真实。

  在上观察说话课《秋夜看月亮》时,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教师将学生带到学校附近濠河畔的水榭上,在《月光曲》《彩云追月》等乐曲声中观赏“树梢上的月”“水中的月”“云朵里的月”,再带领学生吟诵描写月的古诗、童谣,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学生沉浸在这无限美好的月夜之中,表达着自己眼中、心中的月。

  意境的创构,赋予了情境一种东方气质,使情境闪耀出民族文化的光彩。这样一种融入了人文元素的真实情境将对培养具有审美情趣、高远情志与美好精神境界的人发挥重要作用。  

  五、真实情境应异于虚拟但不排斥虚拟,其实现虚实的交互与融合,是一种整体的、本质的真实


  真实情境既然强调真实,必然有别于虚拟情境,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并不矛盾。其实,虚拟并不是假,其具有穿越现实的力量,是另一种真实的存在。如创设真实情境时充分利用虚拟情境的优势并将其融入其中,则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教学统编语文五下《威尼斯的小艇》中描写船夫驾驶技术高超一段时,笔者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坐在小艇上的乘客,一同观赏船夫驾驶小艇在河道里快速穿行的视频,然后定格在船夫驾船的画面上,让学生夸夸船夫的驾驶技术。在教学描写小艇与威尼斯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一段时,笔者又将视频定格在水城威尼斯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并担当记者采访学生扮演的街头行人。这两处情境都将视频画面与角色扮演融合了起来,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船夫驾驶技术之高和威尼斯小艇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之大。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创设情境时应该充分利用数字资源,不必拘泥于真实生活中的某人、事、景、物,而应根据教学需要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相结合,创造出亦真亦幻的场景,这样的情境虽说有虚拟的成分,但可以使情境更完整,更丰富,更接近本质的真实,可以激发儿童展开想象的彩翼,更深入地体察情境的内涵。

  儿童的学习因受客观条件和时间等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打通知识世界(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将其统整融合起来,形成最佳的儿童学习场域。在教学情境的真实上,我们可以以理度真,以情度真,追求一种符合生活内在逻辑的本质的真实。而检验教学情境是否真实的根本标准在于学生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过程中是否有真任务、真探究、真体验、真收获。







微信截图_20230220105636.png

(发表于《江苏教育》2023年第1期)




QQ截图202302140959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