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感性:突出集体内部的同频共振
情境本身就是具有情感色彩的。情境型班集体以“情”为纽带,将师生、生生、班集体与学校、班集体与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
李吉林老师说:“我深知传统的教学有过于注重理性而忽视情感的偏向,而缺乏情感的教育是无法完成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神圣任务的。”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就要求教师“把情感带入课堂”。情绪感染是人际间情绪同化的反应,赋予情感的语言是情绪感染的实现手段,以情动情,教师熔铸了积极情感的语言内容与形式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
“儿童是情感的王子。”班集体建设中,首先,教师要“知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切感受、情感需求和情感状况;其次,教师要“导情”,基于学生的情绪情感发育特征,创设支持学生正向情感发展的班集体情感环境。班集体里具有浓烈的主观倾向性、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充溢其间更多的是高级的社会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团结正义的情感、光荣的情感;积极的自我情感,如自信、信任、向往、尊敬、幸福等。在这样的“情感场”里,教师用情感教育在活动中调节、评价、修正自己和学生的情感状态,让学生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得到强化和发展,消极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消解或转化;教师通过对“一个都不能少”的重视,让每一个成员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
2.感受性:突出学生的用心感悟
情境型班集体的建设固然少不了“晓之以理”,但这里的“晓之以理”是要讲究教育艺术的。我们不妨从强化学生的感受性出发,将教育意图隐藏或者半隐藏起来,不以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为目的,不直接提出系统的德育要求,而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身边榜样故事会、亮眼睛发现、小组辩论会、影视观摩等,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反思中让学生自我感悟。
卢梭曾说:“学生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使他在不知不觉中持续不断地丰富他的记忆,从而增进他的判断能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暗示”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道德事件或者道德环境的感触,使得这种感触能转换为情感的动力;继而延续“感触”,进一步激活学生内心的认知与情感的涟漪,从而超越外部的感官刺激,在熏陶中产生“移情”,受到启迪。
此时,这种感受性就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或理解,而是一种心智活动。只有经过内心感悟,才能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体验性:突出学生的身临其境
李吉林老师说:“道德教育要成为一种活动,而不是说教,而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我国传统德育也倡导“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情境型班集体建设主张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以日常生活和学生关注的具体事情为源泉和基础,以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为线索,以自觉主动为前提,以集体组织为主要形式,以地域性的社会公益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游戏精神”为旨归,带领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班主任组织的体验活动都要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出发,用学生的眼睛看,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表达。活动中,事事可参与,人人可锻炼;体验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以完整的人格相互敞开、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成长。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判断一个班级成没成为班集体,是不是优秀班集体,最关键是看学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情境教育主张“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角色扮演能为学生提供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的机会。班集体活动中,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担当“向往的角色”,做到李吉林老师的“角色转换产生的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使儿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全部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成为活动的主体。”
4.美感性:突出教育的柔性濡染
以美育人、以美育美是情境教育的又一特色。美,既是情境教育的手段,也是情境教育的目的。俄罗斯思想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美育具有辅德功能,能陶情冶性,令人高尚。
苏霍姆林斯基曾分析:10岁以前是孩子审美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他们对美很敏感,他们通过外部表象判断事物,还没有深入到内在去分析。因此,我们首先可以依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惬意性”原则,在创设情境时,以培养惬意感为主。班主任应更多地追求一种美的境界:人格美、环境美、艺术美,用美来濡染熏陶、净化心灵。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艺术的手段,如音乐渲染、图画演示;我们可以通过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带着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以生动鲜明的形象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促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按规律活动,在美的体验和愉悦中、在活动和集体的教育氛围里,不知不觉地进行主客观世界的美好改造,以美冶德。
总之,情境型班集体应通过建设班级物型情境、人际情境、主题活动情境等,充分发挥班集体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功能,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交互作用中,在外在要求与主观情感的和谐统一中,能动地活动于其中,涵养品性。教师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进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