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制度性管理,促进学生规范行为的正气
情境型班集体的规章制度是情境化的制度。情境化的制度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长规律,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用形象、生动的情境代替生硬说教,用引导行为的方式代替强制的硬性规定。这些规章制度可亲、可近、可行。例如:班级公约的呈现形式,在全班集体讨论、共同制定出班级公约后,班主任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最具特色的班规海报,这样的班规形式活波、内容生动,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如:对于班级常规管理,班主任可以请学生针对班级每日发生的事件,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每日新闻播报和即时点评。学生在播报和评点的过程中,对班级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点评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自我的教育。情境化的制度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又给予学生切实可行的行为引领,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情境型班集体建设的制度化管理是童心化的管理,更是人性化的引导。
2.通过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的生气
班主任开展主题性情境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的互助交往能力,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当然,情境活动的主题选择有其独特性。
一是适时性。时代的梦想应该成为每个学生成长的梦想。例如我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与自由同行”“芝麻官儿小责任大”“微笑每一天”等主题活动,通过向外拓展、向内挖掘等充分理解主题的丰富内涵。
二是适地性。主题性情境活动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强。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南通,在滨江公园发表重要讲话,并对滨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我们组织学生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话,以大江的情怀燃起“理想之火”。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体验连贯、完整,获得的感悟真切、深刻。
三是适童性。情境活动以儿童化的方式打开,打通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结,架设书本知识和儿童视界的桥梁。班主任只有洞察学生内心,关注学生视界,寻找并发现外在的教育要求与学生内在德性生长需要之间的契合点,才能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道德规范。
3.通过文化渗透,引领学生增强自信的志气
我们要打开文化之窗,开阔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扎下浓厚的民族之根,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一是“回头看”与“向前看”。文化具有导向和传续的功能,“回头看”即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如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可依据其内涵设定活动的主题,进行深度开发,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认同与热爱。同时,我们也应尊重现当代文化。如把握新时代“航天精神”、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等时代热点,及时梳理“信息源”,适时引入情境活动,形成一个个思维激荡的“场”,涵养德性,启智润心。
二是 “近处看”与“远处看”。情境大单元活动的开展要关注家乡的地域特点,开发当地的山水、博物馆等教育资源,增强学生的家乡记忆。同时,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聆听世界声音。如在“冬奥进校园”活动中,我们发掘家乡南通“体育之乡”的元素,通过寻访奥运冠军,探究北京冬奥体育场馆的科技元素,解锁场馆中的“中国智慧”。我们了解冬奥的起源,学习冰壶等运动项目,对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做全新的解读,深入感受这项古老体育赛事的温度和文化厚度。
三是“小处看”与“大处看”。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味,是学生品读文化、涵养精神的独特情境。山川田野、小溪庭院、烟云泉石、花鸟苔林等小景物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大自然也是“人化”的情境。
情境型班集体建设是新时代情境教育在班主任工作领域的有效探索与实践,它通过自我内驱与集体助推相结合、课内设标与课外延伸相结合、课堂拟真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主题活动相结合的策略,以制度性管理、主题性活动、文化性渗透为路径,让学生在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集体生活中涵养美好的德行,激发生命的自觉,烙刻具有中国底色的精神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