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情境课程是情境教育的核心领域,“情境德育”“情境语文”“情境数学”等实践探究已呈现出勃勃生机。情境是一条纽带,除了可以加深对单一学科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促进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产生崭新形式的对话或互动,提供一种民主且有活力的合作模式,也就是“情境跨学科学习”。它以真实情境中的关键性问题、主题性活动为组织核心,将各种相关学科、事实、经验、材料组织起来,将知识内隐其中。
以情为脉,在分化概念中创建共识
学习科学研究表明,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结合是学习的核心。当认知活动因学科跨界显得复杂、零散时,情感的纽带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有了情感“支架”,知识整合就与生活实践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勾连,儿童就在多维立体的丰富体验中习得、提升。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情境时,情感便链接在教师、学生、学科知识之间,三者相互牵动、相互影响。
当然,整合不是披着情感外衣的机械叠加,而是基于跨学科意识、指向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理念。情境中的问题是学科知识的融通点,让各学科顺利建立联系,让学生在联系中创造性分析和学习。比如,为了让三年级学生学会感恩,学校可以开展“成长”主题情境跨学科学习:语文学科开展诗文诵读,让学生在赏析、表达间学会担当;数学学科引导学生计算成长“代价”,统计自己一年的生活开销,了解生活的辛劳;综合实践活动注重体验,学生体会父母的角色,感受父母的恩情;音体美等学科分别通过“唱、跳、绘”等活动,帮助学生记录成长之美。将跨学科学习融入情境,可以消弭学科交融时各自固有的排外属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相互联系中学会解决问题。
以境为域,在协同探究中有趣有效
依托情境进行学科整合是围绕主题背景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融合式、主题式课程模块。在同一模块中,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能力要求都融入其中,实现情境跨学科学习。比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快速跑”这一体育技能时,单一重复的跑步练习会让学习变得枯燥乏味,这时可以将技能学习与国防教育主题结合,创设“我是小战士”任务情境,开展融合多个学科为一体的情境跨学科学习。学生在习得技能的同时又磨炼了意志,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精神,进入了主动体验、高效学习的佳境。
情境活动课程也是学生跨界学习的温床。比如,学校在食堂一角设立“爱米粒小灶头”劳动实践基地,这是一个真实的主题情境,可以成为高年级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契机:从劳动实践的角度去研究,空间布局、区域划分、物品添置等活动需要考虑可操作性;从美术的角度去审视,环境布置、氛围营造要注重美感、亲切感;从数学的角度去解析,橱柜的高低大小、灶具的尺寸数量等需要精确的测量计算;从语文的角度去认识,张贴的标语、海报的文案等都是语文素养的彰显。于是,各学科超越界限联合行动:设计、测量、宣传……这样的任务情境打破了学科藩篱,基于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将儿童定位为真正的研究者、实践者,把接受性学习和主体建构性学习结合起来,最终又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有趣有效、高质高能。
以思为核,在情智交融中知行合一
跨学科学习指向学生学习的发生,意味着学生学习共同体要在探索真实问题的情境中体悟学习的意义。在这样的探索中,类比、想象、发散等跨学科思维尤为重要,它会因情境的滋养得到激发、锻炼。比如,二年级学生期末学业表现性评价以“端午”主题情境统整跨学科测评,学生化身“小粽子”层层闯关,收获成长:读赏传统诗词、美文,成为“语文能量粽”;动手测量,判断粽叶的长短、宽窄是否合宜,赢得“数学魔法粽”;阅读传说故事,合作完成任务,尽享“成功合作粽”……将效果检验、能力训练隐含在情境之中,学生在快乐的操作实践中运用习得的知识、内化的能力,让思维在融通、合作中得到“二次”飞跃——这正是跨学科学习的意义所在。
情境作业也给学生跨学科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四年级中秋情境作业可以分为多个板块:“中秋习俗我研究”“中秋故事我来画”“中秋月饼我来切”等。从语文角度阅读文本、感悟形象、内化品质,到运用美术思维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线条描绘;从尝试动手切月饼,到研究所切刀数与最多切成块数之间的关系,再到形成文本式或图解式研究报告展示……这是作业、探索,也是创造性学习,它充满趣味,贴近儿童心理,让思维在分析与综合之间交叉渗透,将知识与运用自然转化。
情境跨学科学习是一种为了让学生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奠基的崭新课程,它整合多种学习方法,包括持续性探究、合作性学习、动手实践等,发展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方式和表现技能。这样的学习因为有了情境的加持,能够跨越学科边界、回归儿童生活、缩短心理距离、强化主体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显得自然真切、柔韧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