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坚守自己的第一身份——小学教师。她中师毕业,一直有上大学的梦想,按她后来的研究水平和重要成果,完全可以去上大学。当时,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就想招她当博士生,后来因为中师学历不符合报考要求,博士与她擦肩而过。遗憾之余,她仍然站在小学课堂里,从不动摇,更不放弃。李吉林说:“我只是一个小学教师,我的岗位在小学,我的任务是教小学生,教好小学生,这是我的本职。”这是李吉林最为朴素的情怀,最为坚定的信念,也是最为忠诚的使命感和最大的自豪。这样的情怀、信念、使命,来自她对小学教育价值的根本认知,来自她对小学教育原理的准确把握。她把整个心安放在小学教育里,心灵自然纯净起来、高尚起来。
李吉林坚持在小学里上大学。不是因为没能上大学才不得已待在小学里,而是她真正探寻到了小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她深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启蒙,基础是不可代替的、不可超越的,基础教育具有生成性、发展性、牵引性。在李吉林的理念体系中,小学教育的育人价值绝不会低于大学教育。她深知,儿童的学问是最重要又最完备的学问,我们对儿童既熟悉又陌生,若明若暗,若即若离。小学教育正是研究这样的大学问,探明儿童成长的密码,把握小学教育的规律。其实,她认为自己是孩子,是“长大的儿童”。儿童意味着儿童本身,意味着社会,意味着国家与民族,在小学里上大学,是胸怀“国之大者”。这是理念,是信念,是使命,是人类的“第一命题”。
李吉林坚持为儿童研究儿童。研究儿童,教育才能成功,教师才会在研究中成长,才有可能成为名师、大家。但是李吉林超越了这一目的,她认为,研究儿童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儿童”。她并不否认,儿童研究让教师与儿童共同成长,但首要的、根本的目的是让儿童成长,在儿童成长的同时自己也成长,从儿童成长中获取成长的力量,儿童帮助教师成长。李吉林超越了狭隘,超越了功利,也克服了浮躁,克服了“教师自我中心”,确立了儿童研究观。
坚持小学教师身份,坚持在小学里上大学,坚持为儿童研究儿童,李吉林构建了她自己的儿童哲学,具有伟大的儿童精神,儿童精神赋予她创造精神。儿童精神几乎是所有教育家共同的精神标识。
三、李吉林一直用实验的方法,构建中国特色情境教育和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闪亮着创新精神
李吉林是科研型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典范。她十分重视教育科学实验,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实验,是李吉林最为显著的特色,成为李吉林教育的科研标识,充分体现了她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李吉林对教育教学实验有准确的定位、坚定的信念。1990年,全国教学实验学术研讨会在南通召开。会上,专家们针对何为教学实验、其与自然科学实验有何异同等问题各抒己见,争论异常激烈。李吉林也介绍了自己进行情境教学实验的情况,并向大家请教了一个问题:我进行的教学改革算不算实验?王策三先生发表意见,肯定李吉林所做的改革研究是实验。还说,教学实验不同于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实验的核心是变革教学对象,让学生发生变化;对教学实验的理解有宽有严,既有规定性,又具有鲜活的生成性,教育实验一定要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李吉林受到鼓舞,得到启发,信心倍增。在后来近30年的教改中,她坚持实验的方法,推进教学实验的深入,寻求教改的专业特点,极大地开发了自己的创造潜能,表现出了极为可贵的创新精神。
李吉林对国外的情境教学进行本土化改造。她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自己所做的情境教学来自国外英语教学的启发,但注意三个方面的结合:和中国教学改革实际的结合,和小学教育的结合,和语文教学的结合,体现了中国教学的特色、小学教育的特点以及语文教学的特质。李吉林具有本土化改造和发展的能力,扎根本土实际,借鉴国外经验为我所用,为儿童发展服务。
李吉林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进行情境教学实验,她把目光投向中国古典文论,认真学习刘勰的《文心雕龙》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她独到的感悟是:《文心雕龙》的要旨在于“情”,并由此衍生出诗学的“意境说”;《人间词话》的核心在于“境”,王国维在美学上的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境界说”。李吉林归纳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并由此进行体系性的理论构建,使情境教学自成一家。李吉林说:“中华民族文化便是情境教学肥沃的大地,且有一缕缕光灿灿的阳光照耀,又有春风春雨的沐浴。于是,情境教育这本土的田野上的花朵才得以萌发。”李吉林有颗爱国之心,鲜明、强烈、深沉、恒久,专业精神、实验精神、创新精神源自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实验经历了四个阶段——“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一情境课程一情境学习”,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科学拓展,循环上升,体系越来越完整,理论日臻完善,实践日益进步。李吉林曾对笔者说过两个比喻: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向前向前永向前,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又快又守规范,走得快走得好;我又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向上向上再向上,不断提高,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向着理想,向着美好,创造未曾想过的辉煌。
四、李吉林把整个心灵献给一所小学,献给广大青年教师,为培养名师竭尽全力,闪亮着奉献精神
1956年,李吉林中师毕业,分配到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通师二附”)任教(其间,“下放”到边远小学教书一段时间,还借调到省教材编写小组工作了几年),她在通师二附工作了50多年,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学校。如今,校园里立有她的塑像。雕塑家钱绍武不止一次地说:“李老师的眼睛特别干净,一眼就能望到底。”他还说:“这是一边做雕塑,一边认识了李老师。”雕塑家雕刻塑造了一位教育家,教育家用她的心灵塑造了一所学校,教育家是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雕塑家。李吉林的目光每天陪伴着儿童与教师,熠熠闪光。
教育薪火相传,才会永远生命蓬勃。李吉林不是校长,却自觉担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她为学校组建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将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极大调动了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她精心培养了情境教育的参与者——如今的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施建平。施建平满怀深情,用几句话概括了李老师对他的精神栽培:一次长谈校正了我的人生航向,一个建议让我明白了作为教师的第一责任,一种状态让我发现了幸福人生的密码,一声嘱咐使我顿觉肩头压上了沉甸甸的担子。另外,李老师指导他上了第一堂研究课,用李老师的教案上了第一堂“拷贝课”,指导他上了第一堂“参赛课”……多少个“一次”——一次又一次;多少个“第一堂”——一堂又一堂。李吉林的奉献精神就在无数个“一次”之中闪亮。
现任通师二附校长张洪涛是李吉林的优秀弟子,他永生铭记李老师一次次的悉心教育和细致指导:“教育不仅为了儿童学习知识,还为了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教学艺术不光是一个技巧问题,关键还在于有没有真情实感”“儿童学习的过程,也是发展的过程,离不开他们的主动性”……更让他难忘的是李老师亲自上台为他示范,真切、细致、准确、鲜明,至今都在默默地引领着张洪涛。特级教师唐颖颖,当年是李吉林班上的小学生,师范毕业后回到母校当教师,始终得到李老师的真传,她的体会尤为深刻。李吉林还培养了兄弟学校、市内外、省外的众多教师。
李吉林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了学校和教师,奉献了自己,成就了别人,创造了学校,这是成人之美的崇高境界。
奋斗精神、儿童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是李吉林精神的几个显著特质,也编织了李吉林精神图谱。李吉林精神映射了中国教育家精神,成为中国教育家精神谱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天,我们梳理李吉林的精神图谱,为的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像李吉林那样,做一个精神站立的人,为儿童研究儿童,扎根中国,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并把理念转化为真实、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