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情境论文速递
位置:首页 > 情境论文速递

《中国教师报》刊发丁伟副所长阐述李吉林教育家精神的文章

2024-02-08

QQ截图20240220081529.jpg


《中国教师报》2024年2月7日第11版


  【摘要】李吉林是从小学里走出的教育家,她称自己是长大的儿童,并最终为儿童探索出一条快乐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探索研究的漫长岁月中,她始终保持年轻人般的活力和闯劲,80岁高龄仍弄潮于教学改革的前沿,可谓是“年轻的长者”。


李吉林,年轻的长者


文 | 丁伟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

  1994年暑假,江苏省南通市狼山上走下来一群年轻人,他们漫步江边,叽叽喳喳笑笑闹闹,好不开心。人群中,一位留着齐耳短发、身穿淡粉色连衣裙的女性提议大伙儿拍张合影。于是,年轻人围着这位年纪稍长的女性,就着江边的大青石或坐或站,似乎有人还在说着什么,“咔嚓”,照相机已迫不及待地定格住洋溢着青春朝气的美好瞬间。

  23年后,李吉林情境教育展览馆落成,这张照片被重新洗印放进展柜,向参观者讲述一位“年轻的长者”和一群年轻人的故事。这位年轻的长者就是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

和年轻人在一起

  1990年3月10日,李吉林在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她亲任培训中心导师,从理论素养、教学技能、科研能力乃至人生志趣等方面指导帮扶青年教师。  

  “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李吉林在中心成立大会上鼓励那些充满热忱、渴望成长的年轻教师,“教师的成才源于对教育坚定的信仰、艰辛的跋涉和执着的追求。”

  从此,李吉林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典范形象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建立了一支锐意进取、继往开来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开篇提到的照片,便是李吉林和培训中心的教师在一起留下的纪念。

  201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国家督学成尚荣主编的《我们是长大的儿童——情境教育中走出的名师》,收录了24位青年教师的成长故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他们多数是该培训中心的成员,长期在李吉林身边践行情境教育,聆听教诲和指点,当然,也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名师。

  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说:“李老师就是一所教师进修学校。”

  李吉林自称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一个长大的儿童带出了一群长大的儿童,成为“一所教师进修学校”,其中的艰难和辛苦自不必说。但大家在李吉林身上读到了更多的快乐、幸福、温暖、浪漫和诗意。无论是研究儿童教育,还是培训青年教师,李吉林从来不觉得苦,她是真的乐在其中。

   究其原因,李吉林有一颗童心,还有一颗年轻的心。研究儿童教育,她是长大的儿童;培训青年教师,她则是年轻的长者。李吉林知道年轻人需要管束和引导,她更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管束和引导。她常带青年教师远足村郊,在青山绿水间开展读书、研讨活动,有时在狼山脚下,有时在“梅林春晓”,有时在大雪初晴后,有时一起骑车到郊区的青年教师家里,柴火扁豆饭填饱肚子后讨论教育文论、反思教学设计,有时组织大家围绕热门话题展开激烈辩论,有时和青年教师一起朗诵诗歌、表演课本剧……她还鼓励青年教师自办学习刊物《珠媚林》,作为总结自己学习工作和思考探索的园地。

  和年轻人在一起,李吉林从来就没觉得自己老过,她曾说:我虽已年过半百,但在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面前,我就觉得热血还像青春时代那样奔流,我真切地感到心血没有白费,我的生活很充实……我好像一颗星,和许多新星交织成璀璨的群体,让我身边的这群年轻人在未来教育的苍穹中更加光彩夺目。

  李吉林用自己那颗年轻的心去碰撞年轻人的心,为青年教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融教学、生活、学习于一体的专业发展情境。青年教师也和儿童一样,情不自禁地走进李吉林创设的情境,产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促使李吉林的灵感一次又一次被激发。

  李吉林以她独特的情境式培训将青年教师和自己引入一个诗意、忘我的境界,他们共同成长着,欢乐着,享受着……

倾听时代的声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40岁的李吉林倾听时代的声音,拿着人民教育出版社刚出版的第五套全国通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材,踏上了教育改革的新征程。

  李吉林从当时小学语文教学“单调、低效”的现实中发问:如何让儿童的语文学习丰富高效起来?一年级教汉语拼音和识字,她觉得一节课只教几个字母一两个生字,小朋友是“吃不饱”的,拼音和汉字是儿童初期学习语言的拐杖,不能脱离语言的具体运用。于是,她在巩固音节时让学生运用刚学的拼音读一首诗,识字教学时对学生进行词语的拓展,看图学词学句时就练习用学过的句式进行表达。

  就这样,一年级两个学期,儿童在学好通用教材的基础上多学了20首古诗、20首儿歌、9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故事,生字默写正确率达到99.8%。良好的教学成效让李吉林大胆自编补充读本,从一年级一直编到五年级,有效拓宽了儿童的阅读面,提高了教学效率。

  为了让课堂像艺术一样吸引儿童,李吉林开创性地运用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体验、语言描绘等方式创设了引人入胜的“趣、美、智”的情境。美学家王朝闻说:“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当儿童通过他们的视觉、听觉获得了美感,感到愉悦、兴奋以至忘我时,必然会自发地思考探究、展开想象。李吉林使教育不再是单调的照本宣科,而成为与儿童情感体验、思维发展、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的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进一步丰富儿童的感知,把儿童从与知识的封闭关系中解放出来,李吉林带领儿童来到广阔的大自然、多彩的社会生活中。1979年初夏,李吉林指导儿童进行口头作文《我们的家乡真美呀》,多次实地考察后,她选择了一个开阔的高处——南通晶体管厂的楼顶露台,采用“鸟瞰”这样一个对一年级学生而言稍显宏大的视角,引导他们观察和表达。

  一年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撇开认知水平,生理方面也受到局限,身高决定了他们眼中世界的高度,视力影响着他们眼中世界的广度。李吉林把儿童带到全城的制高点,学生的世界一下子被打开了。举目四顾,家乡的美景尽收眼底:新建的厂房、工人住宅区整整齐齐,远处有隐隐约约的山,近处有古老的宝塔、清澈的小河、公园的树丛……这些平时几乎都见过,但今天它们就像是一幅画卷。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按照东西南北的顺序进行观察,表达得丰富精彩,完全接住了这个“宏大”的题材和视角。李吉林利用物理空间的连续性、丰富性,帮助一年级学生建立“家乡”的概念、“家乡美”的概念。

  从儿童的反馈看,李吉林的实验是成功的。但成功并不属于这一次,而是属于渐次的展开、多次的叠加。小学的无数次野外观察让丰富的画面深深地镌刻在儿童的心灵,多少个“为什么”带着迷人的诱惑在他们的脑海中跳跃,又有多少个新鲜的词语带着想象贮存在他们的记忆之中,成为他们语言实践和感受美、领悟美的基石。

  1992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七次课程改革拉开帷幕后,李吉林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十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梳理概括出包括野外情境在内的情境教育四大课程,并从儿童、知识、社会三个维度进一步实践深化,使课内与课外相连,教学与活动同步,学校与自然、社会相通,学生得到身、心、脑的和谐发展。

  李吉林在教育的“时尚圈”里弄潮多年,却从不随波逐流,最终成为中国情境学习的风向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三部曲”始终围绕一个主旋律——为了儿童的学习。

  “一切为了儿童”,正是李吉林教育理念的核心。

做终身学习者

  教师是教别人学习的,但李吉林从不放弃学习者的身份,她将“学、思、行、著”作为自己的治学方略,终身学习,笔耕不辍。

  1980年3月30日,南通市教育系统评出劳动模范10人,李吉林和她的初中英语老师蒋兆一均在其列。表彰大会上,师生相见,格外亲切。在蒋兆一的指引下,李吉林学习了外语情景对话的做法,依葫芦画瓢在自己的课堂尝试小学语文的“情景教学”。听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点评《小白花》一课时引用刘勰的《文心雕龙》,求知若渴的李吉林马上将《文心雕龙》找来读,循着这条线又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中国古典文论,李吉林发现他们无一不重视“情”的作用。刘勰提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所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结合现代心理学阐明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关系,李吉林豁然开朗,意境中说的“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的联动关系正是“情景教学”所缺失的。于是,李吉林在情“景”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创造出了新知识——情“境”教学。1980年8月发表于《江苏教育》的《提早起步 提高起点——我是怎样发展低年级儿童的智力和语言的》一文中,李吉林首次采用“情境”和“情境教学”的表述。至此,李吉林的教改探索有了关键词和明确的方向——情境。

  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热的辐射下,一股美学热席卷中国大地。李吉林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学习的机会,她读美学的书,听美学的讲座,向美学专家请教。但外来知识于李吉林而言永远是“为我所用”,为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服务,她边学习边思考美学和情境教学的契合处。李吉林惊喜地发现,儿童观察、感受、想象时,之所以能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正是由于情境本身所具备的美感,于是李吉林将“美”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作为情境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自己的文化理想。

  2005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脑科学与教育》译丛,67岁的李吉林仍在认真学习脑科学并从中汲取理论滋养,在新作新著中阐述如何创设美的、丰富的让儿童感到安全和愉悦的情境,从而帮助他们的大脑产生有利于高效学习的物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后,李吉林在学习科学的引领下,对儿童的学习有了进一步认识,她将情境教育三部曲拓展到第四部曲——儿童情境学习,并以“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快乐、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为题,针对学习知识的复杂性、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学习系统的开放性、学习催发潜能的不易性四个方面提出教学情境设计的策略。此时,李吉林75岁。

   其实早在1998年,60岁的李吉林就可以退休安享天伦之乐,但之后她没有离开过教育科研,她说:“我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封闭就停滞,停滞就萎缩。”60岁后,李吉林共获3次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出版专著10多本,发表文章近200篇,80岁高龄时完成了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修订了《情境教育三部曲》,在全球发行英文版,生命的最后半年还在为构思《情境教育学》而读书求教……

  李吉林一辈子都保持着学习的前进姿态。

  李吉林曾在《假如我年轻30岁》一文中说,假如年轻30岁,她仍然会在升学志愿书上填写“师范学校”;假如年轻30岁,她仍然会以“当孩子的好老师”为目标;假如年轻30岁,她会为当好老师读书学习,高效地安排每一天;假如年轻30岁,她要做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因为教育不是靠说教,而是靠教师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

  她,确实活成了年轻的长者的模样。





  李吉林(1938—2019),江苏南通人,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曾任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成果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QQ截图2023092515293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