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的风气,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态度、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情境教育倡导的学风是“入情入境,乐学乐思”。
“入情入境”就是学习时要做到全身心投入,沉浸其中,陶醉其间。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点:
1. 情相融。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通师二附要求学生带着一颗好奇心开始学习,有主动求知的意识和冲动。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兴致勃勃地进行阅读、实践、思考,高高兴兴地参与讨论、合作、分享。当学习中的难点得到突破,疑点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时,能获得学习上的高峰体验,产生成功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持久不衰的热情。
2. 境相随。学习时善于根据学习内容展开联想与想象,脑海里有画面感。打开书本,眼前就仿佛浮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壮阔秀美的大好河山;好似目睹了相关的社会生活场景,感受到了人间冷暖;好像来到了科学实验的现场,“亲历”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与境相伴,使学习内容变得可触可感,有了“温度”,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融合使学习活动更具审美性,更富创造性。
3.心相依。要求学生学习时一要专心,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聚精会神,做到眼到、耳到、心到。二要潜心,进入作者创构的世界,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同悲共喜。心相依就是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完成心灵的体认。即使学习活动结束了,依然对课文中感人的细节、实验中奇妙的现象、实践中喜人的发现等留存着美好的感受。
“乐学乐思”是对学生学习、思考状态的要求。具体包含如下四个要点:
1. 学在深处。学习时不满足于记忆、了解等表层学习,也不止于理解、懂得等浅层学习,而是深入探究学习内容的意涵、本质。在学习中注意把握学习之本,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整体构架;注重领会学科之魂,即学科的独特视角与思维方式;注意掌握学科之道,即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学习方法;注重体悟学科之韵,即学科的文化内涵与话语形式,从而真正获得学科的核心素养。
2. 思在新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具有发散性,遇到问题能多起点、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善于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思维具有求异性,能突破思维的惯性,找到与众不同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具有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规律,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想或判断;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提出不同意见;具有创新性人格,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勤于思考,乐于创新。
3. 行在宽处。要求学生既爱阅读书籍,又爱走进大自然这所“蓝天下的学校”,亲近、拥抱自然,享受自然之美,感受自然奇趣,探究自然奥秘,感悟自然真谛,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获取精神力量。走进博物馆,驻足神圣的文化殿堂,观察、寻访、体验,获得文化的熏陶与浸染。走进社区、农场、工厂,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动手实践,获取真知,增长才干,达成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
4.乐在其中。学习时以求知为乐,对学习充满兴趣,能从中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以思考为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获得探究的快乐;以实践为乐,爱操作,并从中感受到动手的乐趣;以发现为乐,善于从学习中发现意趣所在,体悟到内在的愉悦。
在情境中,“学、思、行”得到融合,于是学生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更优的学习成效。
“一训三风”是通师二附办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彰显了情境教育的特色,揭示了情境教育的真谛,丰富了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它润物无声,融在了通师二附师生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它踏雪无痕,化在了平时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活动里。正如泰戈尔在诗中说的那样:“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