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情境论文速递
位置:首页 > 情境论文速递

情境速递 | 施建平:境茂情深 育人无痕

2024-04-25

情境速递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是中国情境教育的发源地,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曾在这所学校工作了60多年,学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情境文化,学校的“一训三风”充分彰显了情境特质,成为学校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与文化性格的鲜明标识。




QQ截图20240425152514.jpg





境茂情深 育人无痕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一训三风”解读

文 | 施建平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



情境教育是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教育学派,被誉为全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李吉林1956年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在了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工作后不久,她就开始了运用直观手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实验。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情境教学的主张,自此,她仿佛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火山喷发口”,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其研究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情境学习,建构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两次情境教育国际论坛的举办、三本情境教育英文专著的出版,将情境教育推向了世界。

作为情境教育发源地的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通师二附)的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情境自觉”,学校文化也彰显出鲜明的情境特质,办学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下面就最能体现情境文化的“一训三风”做些粗浅的阐释。

QQ截图20240425152525.jpg


—、校训——情真 境高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文化灵魂,是全校师生的精神向度与行动指南。通师二附“情真”“境高”的校训反映了学校对全体师生做人与行事两个方面的要求,与学校教育承担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

“情真”指情意真切,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人真。要求师生成为正直之人。做到表里如一,不虚情假意;坚持正义,不趋炎附势;心胸坦荡,不遮遮掩掩;追求真理,不畏惧强权;遵从良知,不患得患失;坚忍不拔,不左摇右摆。正直是做人的第一美德,是为人之本。二是待人诚。与人相处时,做到态度诚恳,相互信任;言行一致,重义守信;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坦诚沟通,以理服人。诚恳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友谊的桥梁,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情真”就是要求全校师生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境高”指境界高远,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心灵高尚,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思想境界达到较高的水平。学校要求师生成为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成为懂得感恩的人,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他人的善行满怀感激;成为乐观向上的人,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成为有宽容心的人,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能包容别人的不足……高尚的心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善意。二是品行高格。品行就是人的品德行为,高格则是指高标准,严要求,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优秀的表现和素养,做到诚实守法、孝敬父母、勤俭节约、举止文明、关爱社会……良好的品行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繁荣、稳定的基础。

校训具有引导、激励、约束、弘扬等育人功能。“情真、境高”已成为通师二附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也将成为师生身上呈现的鲜明表征与精神印记。



QQ截图20240425152535.jpg


二、校风——美情美境 创优创新


校风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和精神力量。通师二附的校风是“美情美境,创优创新”,彰显了学校情境文化的性格与气质。

“美情美境”是指学校物型环境的建设应充满美感,精神氛围的营造应向上向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环境优美。走进通师二附,虽然学校范围不大,但布局美观合理。学校的主色调为明亮的杏黄色,让人一看便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进了校门向前走几步,迎面看到的是学校的校徽雕塑。两边各有两行大字,一侧是学生心语——“美美地想,乐乐地做,天天有进步”,另一边则是教师宣言——“满腔热情地投入每一天的工作,把爱和智慧融入孩子的心田”。这两段话都是儿童教育家李吉林题写的,饱含着李老师对通师二附师生的殷切期望。学校建有三个小园,一个是珠媚园,里面有藤架、假山、柿林、石凳,环境清幽;一个是枫溪园,里面种有多棵枫树,小溪潺潺,镜亭古朴。还有一个是逸趣园,这是科艺楼的中庭院,草木茂盛,景物颇具“科艺”特色,学生可以在闲适中感受科学与艺术之趣。优美的校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2. 言行善美。学校以培养儿童的德性人格为指向,充分挖掘德法、语文、数学等各科教学中的精神元素,强化学科育人。同时,通过开发专门的行为训练课程,对学生的日常行为逐项训练,如进校门、课间遇见老师、家中来了客人应该怎么说、怎么做,通过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反复练习,直至相对“固化”。每个月重点训练一项行为,并利用升旗仪式、学校橱窗等阵地进行表彰,学生行为得到显著改善。另外,学校分别将教学楼中的主要楼梯设置为“礼仪之梯”“幸福之梯”“成长之梯”等,将不断提升的规范要求与学生相关书画作品等布置在沿梯的墙上,让学生“拾阶而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学生渐渐变得言行得体、举止文明,学生的品行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3. 意趣丰美。学校十分注意挖掘物态景观中的精神元素。如学校有多处水景,我们根据水景的不同形态,赋予其一定的精神意义,引导学生感悟。从喷涌、甘甜的活泉让学生感受水的德性,体悟它的报恩与奉献;从灵动、变幻的喷泉,感受水的个性,体悟它的向上与创造;从活泼、流淌的溪流感受水的灵性,体悟它的志向与乐观;从清澈、蓄积的池塘感受水的智性,体悟它的澄明与包容;从恬静、美丽的小河感受水的诗性,体悟它的闲适与博雅;从腾跃、急速的飞瀑感受水的刚性,体悟它的勇毅与激情……学校还通过挖掘校园里各种草木的寓意教育学生,于是,同学们从翠绿挺拔的竹感受到了清雅脱俗、高风亮节,从苍劲秀丽的梅感受到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从芳香四溢的桂感受到了吉祥和美、默默奉献,从千姿百态的菊感受到了高雅纯洁、坚贞不屈……我们将学校“一训三风”呈现在石块垒成的墙上,引导学生感悟品行、学习都需要日积月累。

通师二附创校之初,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就提出了“办学不喜随波逐流”的主张,其后历任校长均以“锐意进取,追求卓越”为宗旨,形成了“创优创新”这一鲜明的办学精神。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两点:

以创为径。即将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路径。20世纪70年代末,李吉林老师就创立了情境教学,开始进行教学实验。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提出整体改革的构想,并展开教育实践。20世纪90年代初,情境教育的教改经验成为国家教委向全国推广的八种素质教育的模式之一。其后,情境教学发展为情境教育。21世纪初,在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时,李吉林老师又将研究重点放在情境课程上,情境教育团队开发出版的情境课程类书籍达200余册。2014年“情境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获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后来,学校教师开始进行情境学习的研究。在教改之路上通师二附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以优为上。学校始终将办学质量放在首位。坚持在优化的情境中培育、发展儿童。于是,儿童的德性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落地生根”,儿童的体魄在蓬勃的活动情境中“淬炼成钢”,儿童的学力在智趣的学习情境中“振翅跃升”,儿童的个性在多元的发展情境中“熠熠生辉”。学校办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由于办学特色鲜明,质量突出,影响广远,学校获得“全国少儿工作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9项,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等省级荣誉13项,2018年学校情境教育质量管理模式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因为长期以来,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学校成了教育改革的标杆,被誉为全国基础教育界一颗璀燦的明珠。每年都有上百批次各地的教育工作者来校参观学习。



QQ截图20240425152546.jpg


三、教风——有情有境 求实求活


教风是教师思想素养、行为准则和治学态度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德与才的统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有情有境,求实求活”已成为通师二附全体教师的教学追求。其基本内涵有四点:

1. 以情促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情感的投入,既是现代教育人文关怀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李吉林老师强调,教师要“把情感带进课堂”。通师二附的老师们在教学中注重以情激趣,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活动,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注重以情唤情,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唤醒、感染学生,使师生的情与教学内容中包孕的情产生“同频共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结合是情境教学的鲜明特点,情感会给认知活动注入力量,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高点”上,从而大大提升认知活动的水平,促进知识的内化。以情赋能是情境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2. 以境启智。根据“以思为核心”的教学主张,通师二附的教师十分注重在优化的情境中发展儿童的思维。他们以境启思,通过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展现矛盾、引发冲突激发儿童的思维。继而以境引思,通过创设连续的、动态的情境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使他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以境创思,通过进一步拓展情境,将其扩展到书外,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是因为注意发挥情境在促进儿童思维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因而在通师二附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师生、生生间思维激荡、碰撞,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给大家带来几多惊喜。

3. 内生外化。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进行重复性的机械训练,过于关注考试结果,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是真的想学、爱学等则很少关心。情境教学强调学习要从“心”出发,要叩开学生的心扉,拨动他们的心弦,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动情会意的基础上,让学习内容在孩子的心里过一遍,做到学生言语的表达、行为的改变、认识的提高、情操的提升等都源自内心。优化的情境既可以触动、激发儿童的情感,又可成为儿童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依托。

4.融会贯通。情境是一个整体,为学生学习领会、巩固运用相关知识提供了便利。通师二附的教师们通过情境的拓展,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纳进来,使知识的链条更完整;通过情境中元素的增减,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关联,将新旧知识融通起来;通过情境的变换,为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条件,巩固所学;通过情境的延伸,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新的、更为复杂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最佳的学习场域,在这样的情境中教材活了,学生活了,学习变得快乐而扎实,自然而隽永。



QQ截图20240425152556.jpg


四、学风——入情入境 乐学乐思


学风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的风气,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态度、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情境教育倡导的学风是“入情入境,乐学乐思”。

“入情入境”就是学习时要做到全身心投入,沉浸其中,陶醉其间。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点:

1. 情相融。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通师二附要求学生带着一颗好奇心开始学习,有主动求知的意识和冲动。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兴致勃勃地进行阅读、实践、思考,高高兴兴地参与讨论、合作、分享。当学习中的难点得到突破,疑点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时,能获得学习上的高峰体验,产生成功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持久不衰的热情。

2. 境相随。学习时善于根据学习内容展开联想与想象,脑海里有画面感。打开书本,眼前就仿佛浮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壮阔秀美的大好河山;好似目睹了相关的社会生活场景,感受到了人间冷暖;好像来到了科学实验的现场,“亲历”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与境相伴,使学习内容变得可触可感,有了“温度”,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融合使学习活动更具审美性,更富创造性。

3.心相依。要求学生学习时一要专心,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聚精会神,做到眼到、耳到、心到。二要潜心,进入作者创构的世界,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同悲共喜。心相依就是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完成心灵的体认。即使学习活动结束了,依然对课文中感人的细节、实验中奇妙的现象、实践中喜人的发现等留存着美好的感受。

“乐学乐思”是对学生学习、思考状态的要求。具体包含如下四个要点:

1. 学在深处。学习时不满足于记忆、了解等表层学习,也不止于理解、懂得等浅层学习,而是深入探究学习内容的意涵、本质。在学习中注意把握学习之本,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整体构架;注重领会学科之魂,即学科的独特视角与思维方式;注意掌握学科之道,即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学习方法;注重体悟学科之韵,即学科的文化内涵与话语形式,从而真正获得学科的核心素养。

2. 思在新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具有发散性,遇到问题能多起点、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善于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思维具有求异性,能突破思维的惯性,找到与众不同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具有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规律,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想或判断;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提出不同意见;具有创新性人格,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勤于思考,乐于创新。

3. 行在宽处。要求学生既爱阅读书籍,又爱走进大自然这所“蓝天下的学校”,亲近、拥抱自然,享受自然之美,感受自然奇趣,探究自然奥秘,感悟自然真谛,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获取精神力量。走进博物馆,驻足神圣的文化殿堂,观察、寻访、体验,获得文化的熏陶与浸染。走进社区、农场、工厂,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动手实践,获取真知,增长才干,达成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

4.乐在其中。学习时以求知为乐,对学习充满兴趣,能从中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以思考为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获得探究的快乐;以实践为乐,爱操作,并从中感受到动手的乐趣;以发现为乐,善于从学习中发现意趣所在,体悟到内在的愉悦。

在情境中,“学、思、行”得到融合,于是学生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更优的学习成效。

“一训三风”是通师二附办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彰显了情境教育的特色,揭示了情境教育的真谛,丰富了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它润物无声,融在了通师二附师生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它踏雪无痕,化在了平时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活动里。正如泰戈尔在诗中说的那样:“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QQ截图20240425152606.jpg



QQ截图20240425152615.jpg

发表于《生活教育》 2024年第2期

QQ截图2024042515262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