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过渡情境课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帮助儿童从适应走向适合。“适应”是指学习者根据环境和学习的需要,调整自我,以达到与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的过程。“走向适应”即通过幼小衔接过渡情境课程,实施教学(课程)干预,解决新生入学适应性的问题。“走向适应”的过程要防止“强制适应”,力求“柔性适应”,不求“同步适应”,容许“延迟适应”。
“通往适合”即通往适合的教育。通过幼小衔接过渡情境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关注教育(教学)节奏,营造适合儿童生长的和谐的教育生态,促进儿童主动、积极地学习发展,实现其对教育教学生活的适合,乃至今后对未来生活的社会适合。
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1.择美构境,缩短心理距离
美是教育的磁石,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入学适应的核心在于新生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情绪。通过创设具有美感的校园情境,激发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喜爱,更快融入小学生活。
(1)营造欢乐的入学氛围。学期伊始,校园布置一新,用隆重的仪式欢迎新生。“强国号”红船、“成长号”列车、大拇指、成长树,引领儿童开启小学生活新征程。儿童跟随校园手绘地图的指引,熟悉校园环境,了解校园地标。
(2)营造丰富的区域环境。在一年级学生活动区域,变传统的公告栏、宣传标语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区域。情境观察区,情境种植区,益智区,感统游戏区。儿童在稚化的环境中,心理上熟悉,情感上亲切,愉悦而放松,缓解入学焦虑。
(3)营造童趣的教室环境。一年级各班自创特色,班主任带领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布置教室。学生走进教室,仿佛走进童真、童韵的世界,在“美、智、趣”的情境中学习,缩短了儿童与教师、同学、环境的心理距离。
(4)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指导家长布置适合儿童学习、生活的家庭环境,一年级的老师入户家访,全面关心儿童的入学适应。
2.调整作息,设置适切时间
针对学龄初期儿童从事某项活动时的稳定性、持久性不强,注意的范围狭窄,分配能力弱,即使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很难维持长时间的专注,容易被新异刺激所影响,情绪也容易变化的特点,学校特别制定了一年级作息时间表。
(1)延长午休时间。每天安排学生一个半小时午睡,让儿童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投入到下午的学习活动中。(2)减缩上课的时间。每课由40分钟减为35分钟,课间休息由原来的10分钟增加到15分钟。课间15分钟的休息则引导孩子上厕所、饮水、做下一课的准备、做课间游戏、认识新伙伴等,熟悉、巩固日常行为习惯。每天下午,一课之后安排15分钟的短课,以游戏为主或进行行为训练等。(3)开设短课。下午第二课设置20分钟短课,实施各项微型课程。
3.重组课程,丰富学习生活
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整体的,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也是整体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课程整合的科学性。我们打破学科壁垒,以生动灵活的方式重组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使新生在感受趣味学习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各学科启蒙。
(1)主题过渡情境课程。围绕主题进行横向的学科整合,分别开展了“我们的校园最美丽”“我是生活小主人”“上课学习我最棒”“老师爱我,我爱老师”“你是我的好伙伴”等主题课程的学习。
(2)特色过渡情境课程。行为训练课涵养儿童文明习惯,如《老师您好》《坐、立、行我最棒》;艺术陶冶课熏陶儿童艺术素养,如《可爱的点》《会跳舞的洋娃娃》;野外综合课拓宽学习空间,如《秋天的落叶》《大树有多粗》;混龄参与课大小携手促发展,如《你好,少年先锋队》《我来帮帮你》。
(3)微型过渡情境课程。依据全息理论,合理利用校园生活的碎片时间,开发微型过渡情境课程。如:课中儿歌操、珠媚学子秀、课间交往角、延时活动party等,以灵活的方式展示儿童风采,提高儿童自信,帮助儿童体验小学生活的快乐。
4.建构课堂,渗透愉悦因子
入学适应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中,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始终注重游戏教学以及非游戏教学的游戏化,在游戏中玩味(学习与欣赏),玩索(思考与探究),玩绎(迁移与拓展),在游戏活动中逐渐加大知识学习的权重。
(1)教学内容生活化。充分联系生活,立足儿童经验,构建以儿童活动为基点的课堂。美术课《彩线连彩点》,找找身边的点和线;音乐课《ta和titi》用游戏来学习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用身体来体验音符的长短;观察说话课《美丽的操场》,带孩子在操场上边看边玩边说,在玩中进行语言训练;行为训练课《书包的一天》在一天的生活情境中培养动手能力与生活能力。
(2)学习方式趣味化。把艺术的直观和感觉训练引进启蒙教育,将学习内容融入游戏情境之中,促进儿童多感官协同参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增加了趣味性,真正寓教于乐。如在《口耳目》教学时,创设找朋友的游戏情境,帮助儿童认字、写字;数学《认识=><》,在小动物拔河的游戏情境中认识了这三种符号;体育课《各种姿势的起跑》,在“比比谁最棒”的游戏中,学习跑步姿势,比赛跑步速度。
(3)学习习惯精细化。从听讲习惯,书写姿势,到积极思考、踊跃表达,直至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对儿童展开细致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和实践巩固,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5.多元评价,树立成长自信
评价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核心要素之一。对学生的评价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设计多维评价目标,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关注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给予学生有温度、有事实、有特质的评价。
(1)日常动态性评价。班级设立星星榜、成功树、进步阶梯等评价栏目,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对儿童日常行为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化评价。(2)表现性测评。精心设计主题活动情境,在游戏闯关中对儿童的各科素养进行测评,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开展了《粽子娃娃大闯关》《北京冬奥我来了》《出发吧,成长号》等无纸化测评。(3)学生素质发展记录册。设计了《珠媚娃在成长》学生素质发展记录册,作为素质报告单的补充与完善。记录册后还附有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的历程,包括家长、教师、同学眼中儿童学习的状态,儿童自己的学习感受,形式各异的学习成果。
6.家校协同,唱响成长欢歌
学校或家庭,都不能单独地承担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它们作为培养儿童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应该积极配合,产生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成长,帮助入学儿童平稳过渡。
(1)成立家长学校。每年9月1日前夕,成立新生家长学校,明确培养目标,介绍过渡情境课程,与家长达成共识。(2)编写读本。《家校携手,迈好小学生活第一步》为家长提供家庭衔接的具体做法,指导家长在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安全自护、热爱劳动等方面配合学校教育。(3)成立新生心理咨询室。密切关注新生的入学情绪,正视入学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导积极情绪,疏导消极情绪。(4)成立家长委员会。借助家长委员会,丰富教育资源,促进优秀教育经验的交流,建设更加优秀的班集体,助力儿童成长。
幼小衔接过渡性情境课程实践探索,是为了积极回应时代呼唤,顺应课改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小衔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它在“双减”背景下,自觉拓宽研究空间,通过对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发现规律,用“活的课程”“活的教育”培养“活泼泼的人”。幼小衔接过渡性情境课程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出教育实践的新途径,也勾画出教育发展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