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情境论文速递
位置:首页 > 情境论文速递

情境速递 | 秦嘉璐:情境兴趣研究对情境教学的启示

2024-11-20

情境速递



  本文在对情境兴趣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介绍了与情境兴趣相关的四个基本观点。即情境兴趣可以发展为个人兴趣;情境兴趣对认知表现有积极影响;情境兴趣并不一定总起积极作用;情境兴趣具有元认知风险。情境兴趣研究对情境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包括要创设真实的问题任务情境、创设富有情感体验的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的情境及创设技术支持的情境。



情境兴趣研究对情境教学的启示

文 | 秦嘉璐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情境兴趣的界定与基本观点



(一)情境兴趣的界定

兴趣作为一种动机变量,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参与的心理状态,或个体重新参与特定类别的对象、事件或想法的倾向。作为一种表征个体与特定主题或内容领域之间关系的心理概念,兴趣具有情感和认知两方面的特征。在教育研究领域,兴趣可分为情境兴趣和个人兴趣。情境兴趣(Situationallnterest)是指环境刺激引发的集中注意力和情感反应,可能持续,也可能不会持续。情境兴趣来自特定的学习经验或活动,因此导致暂时的兴趣。它可以受到诸如学习环境和教学材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个人兴趣指的是一个人相对持久的倾向,受到先验知识、积极的感受和价值观等个人因素的影响。

希迪和雷宁格在情境兴趣和个人兴趣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兴趣发展的四阶段模型,描述了兴趣在学习者内部发展和深化的四阶段:第一阶段是触发的情境兴趣,第二阶段是维持的情境兴趣,第三阶段是萌发的(有待发展的)个人兴趣,第四阶段则是发展良好的个人兴趣。其中,“萌发的情境兴趣”是指由情感和认知加工的短期变化导致的心理兴趣状态。“维持的情境兴趣”是指在触发状态之后的一种心理兴趣状态,包括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和持续,并且会再次发生并持续。

(二)情境兴趣的基本观点

1.情境兴趣可以发展为个人兴趣

在情境中有可能产生更持久的个人兴趣。个人兴趣具有持续、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对个人的认知过程乃至职业选择、终身志趣都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就个人的认知过程而言,相比情境兴趣,个人兴趣对认知功能和表现有着更深远的影响,个人兴趣能刺激内容处理的深度,从而增强主题的学习。当学生有个人兴趣时,他们会更专注,学习更多,更大程度地享受他们的参与,甚至导致更持久的概念变化。因此,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意义重大。

如果学生们持续接触到高水平的情境兴趣,可能有助于情境兴趣发展持久的个人兴趣。希迪和雷宁格在兴趣发展的四阶段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虽然第四阶段“发展良好的个人兴趣”通常是自我产生的,但会受到持续的互动机会、挑战和知识建设过程的支持。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学生参与了意义的构建和学习的过程,萌发的情境兴趣可以发展成更持久和更发达的个人兴趣。例如,帕尔默等人(2017)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就发现情境兴趣增强了个人兴趣,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了与科学相关的活动。从情境兴趣到个人兴趣的转变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经历、社会支持和学习环境的质量等。为学习者提供机会参与有意义的任务是从情境兴趣向个人兴趣转变的催化剂。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设计学生的学习体验,提供探索和深入参与的机会以及相应的支持,帮助学生将暂时的情境兴趣转化为稳定和持久的个人兴趣。

2.情境兴趣对认知表现有积极的预测作用

情境兴趣作为一种动机变量,对某些认知表现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它能预测积极的阅读理解和使用计算机学习的表现。在某些情况下,情境兴趣会促进基于文本的学习。读者对文章的感兴趣程度越高,他们的回忆能力就越强。与此类似的是,在教授运算顺序规则的电脑教学活动中,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参与度、在固定时间内的学习量以及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抱负水平。然而,学生的情境兴趣不太可能直接转化为学术成就,而是通过使用与成就相关的课堂行为作为情境兴趣和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从而提高他们情境兴趣的预测效度。

不仅如此,情境兴趣对学生集中注意力、获取科学概念、实现信息与先验知识的整合等认知过程有积极意义。罗明等人(2020年)证实了情境兴趣对与光和视觉相关的科学概念的获取有积极影响。情境兴趣对注意力的积极作用是通过降低文本处理所需的注意力成本来实现的,对于那些能引发读者情境兴趣的文本,读者会更加自发或自动地分配注意力,从而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文本所隐含的组织和情境要素上。而对于趣味性较低的文本,读者则不得不动用各种资源来将注意力集中在提取意义上。除此之外,情境兴趣还对实现信息与先验知识的整合产生积极作用,能有效提高学习水平。

3.情境兴趣并不总是起积极作用

虽然情境兴趣有可能吸引学习者对手头任务的注意力,但如果触发情境兴趣的来源和学习任务不相关,它也可能成为学习的干扰。比如,在阅读文本时,个人的注意力可能会被某些人类普遍感兴趣的主题内容所吸引,如性、死亡、危险和金钱等。内容翔实、想象力丰富或与读者个人经历有关的情境也会吸引读者。但如果这些信息与学习任务无关,那么它引起的情境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科学阅读学习中,熟练的读者在阅读有关闪电过程的重要文字和插图时,如果加入娱乐性文字、插图,他们在重要信息的保留和迁移方面的表现反而会更差。这可能是因为虽然读者阅读时往往采取积极策略,但阅读策略的使用也受到了这些高度有趣但不重要的细节的干扰。

情境兴趣的负面影响还可能与这些细节出现的文本类型有关,在说明文或说明文与记叙文的混合文本中加入非常有趣但不重要的信息会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这些细节是否与上下文相关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与上下文相关的有趣但不重要的细节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阅读,并且比阅读内容的主要思想更容易被回忆起来,但是总体上,有趣但不重要的细节不会干扰整体故事或主要思想的回忆。因此,由有趣但不重要的细节引起的情境兴趣也可能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但其影响因素和机制是什么,教育研究者还在持续探索中。

4.情境兴趣具有元认知风险

认知监控指一个人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任务表现。准确的元认知监控允许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的进展,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控制潜力,随后预测改进学习的结果。因此,准确的元认知监控是调节一个人学习的基础,对自我调节的学习至关重要。

但是,情境兴趣是造成元认知监控不准确的原因之一,情境兴趣具有元认知风险。当情境兴趣在文本学习过程中被触发时,会导致学生过度自信。情境兴趣预测了过度自信的元认知监控判断。虽然情境兴趣会影响元认知监控的准确性,但这种负面影响并非不可逆的。西奥和尼特费尔德在小学五年级学生中进行验证了兴趣一过度自信效应,并采用了更多基于课堂的干预,分析出分散练习和文本类型两种情境因素对于这种效应的影响及改善。经检验,分散练习(distributedpractice)可以有效改善情境兴趣与元认知监控准确性间的关联,即为学习者提供重复和分散的机会来监控自己的学习,以及提供明确的反馈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元认知监控准确性。文本类型在学生的情境兴趣和元认知监控之间关联中的作用还有争议。尽管以往研究者认为,与说明性文本(Expositorytexts)相比,叙事性文本(Narrativetexts)因其生动性与易读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境兴趣与情感参与,从而造成学生元认知监控的过度自信。然而,西奥和尼特费尔德发现,与叙述性文本相比,情境兴趣与说明性文本的校准显著降低相关,也就是说,反而是说明性文本中的情境兴趣会降低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准确性。



二、情境兴趣研究给情境教学设计带来的启示



(一)创设真实、逼真的问题任务情境

情境创设应该基于真实性的原则。情境兴趣可以通过环境或文本特征激发。基于文本特征的情境兴趣主要是由信息的意外性、个人相关性、读者对主角的认同程度、文本中描述的活动水平所激发的。而这些文本内容特征都离不开信息的真实性基础。此外,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激发情境兴趣也是通过情境的逼真性来实现的。因此,教育者要使课堂情境接近实际生活,以真实、逼真的问题,真实的任务需求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也贯穿着情境的意蕴与情境兴趣的思想。他强调将真实社会中的真实生活教给学生,即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情境,让学生到社会中去接受教育,在揭示教育本质和场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关于教与学做的方法论,使情境教学不仅有了目的、内容,还有了方法。

情境兴趣是通过任务的意义和个人参与来维持的。诸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支持有意义的活动的教学条件或学习环境有助于维持情境兴趣。问题刺激的呈现导致了情境兴趣的显著增加,问题或谜题的真实特征被认为会增加任务的感知,并对学生有意义,因此会导致增加情境兴趣的水平。在设计思维的STEM教学活动中,涉及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以解决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提高情境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设计思维模式对STEM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情境兴趣均有积极影响。

(二)创设富有情感体验的情境

首先,教育者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富有情感体验的部分,对教学材料的内容与结构、表述方式进行筛选或重新组织。情感是兴趣作为个体与客体间心理构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情境兴趣可以被文本的意外性、个人相关性、读者对主角的认同程度和文本中描述的活动水平等文本的内容特征激发,也可能受到文本结构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信息复杂性、悬念、生动、意象、易于理解水平的影响。叙述性文本以其生动性和易于理解的特点能够引起学生更多的情境兴趣和情感参与。文本信息的意外性可能引发惊讶、新奇的情绪体验,个人相关性可能引发读者共情的情感体验,读者对主角的认同程度中也包含了情感因素。为此,教育者要深人研究教材,挖掘其中富有情感的部分,以富有情感体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境兴趣,同时也要警惕有趣但不重要的细节给学生带来的认知负担和注意力转移。

这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她一直强调要“通过创设优化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并从我国传统文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概括出“真、美、情、思”作为情境学习的重要支撑和情境教学的四大元素。“真”强调让儿童认识真实的世界,将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美”强调通过审美愉悦唤起儿童的情感,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情”强调情感会生成儿童学习的内驱力,将情感作为情境学习的命脉;“思”强调在广远的意境中,促进儿童想象、思维与智慧的发展。

其次,教育者还应该创设学生能够拥有自主权和有选择的课堂情境。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学生的兴趣,尊重并倾听学生的表达以营造相互尊重的课堂社会氛围。赋予学生自主权和有选择的课堂情境可以给学生带来归属感和自主权。促进学生自主权和选择的课堂环境可以增加内在动机和情境兴趣。选择对兴趣有积极的影响,因为人们对能力、归属感和自主权有一种天生的心理需求。社会一致性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或关心。拥有社会一致性的教师所创造的社会氛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情境兴趣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教师拥有社会一致性,那么当学生不理解某件事时,他们通常会不怕告诉教师,他们通常会更加努力,也不害怕犯错。

(三)创设协作学习的情境

在小组中工作也有助于保持情境兴趣。在小组中工作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主权,这种过程又称为赋权。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思维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中,小组协作都是教学的关键要素,也是引发情境兴趣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设计思维中,小组协作等主动学习策略能通过情境兴趣影响学生的参与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创造力。在基于问题学习的主动的课堂中,协作学习也是关键特征。因此,教育者应该创设开放性的活动,设计协作学习的丰富角色,让学习者承担不同的职责,合作推动项目。在复杂的挑战中,让学习者通过协作式的问题解决,增强协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协作情境中的参与,使学生成为集体智慧的贡献者,在思维的碰撞和集体协作中产生更多的情境兴趣。

(四)创设技术支持的情境

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使用也会激发情境兴趣。20世纪末,电脑的使用被发现有助于保持数学学习的情境兴趣。近年来,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以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游戏为代表的手段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参与学习情境当中。普拉多恩等人在新冠疫情期间,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大学一年级新生进行图书馆导读,发现虚拟现实虽然不能增加图书馆定位中的知识获取,但能够增加“即时性乐趣”“新奇性”和“挑战性”子维度的情境兴趣[7]。圭多和古斯塔夫建构了沉浸式学习的认知情感模型(CAMIL)来描述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逼真的虚拟环境中感受到高水平的临场感,可能会构成一种新颖而强烈的体验,引发人们对当下的兴趣。虚拟环境中的高度能动性可以对学习者的情境兴趣产生积极影响[8]。此外,数字化游戏学习中的难度适应技术的强度和方向可以影响学生的情境兴趣。虽然由于技术设备的可得性和操作性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使用虚拟技术和数字化游戏等技术手段的机会较少,但增强情境兴趣的游戏设计元素却可以推广。教师可以更加关注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关注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尊重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兼具挑战性和新奇性的任务。同时,营造对学生来说安全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结合当下可以的使用资源与材料,以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情境,发挥高度能动性,增强学生与情境的互动。

微信截图_20241125104430.png


发表于《生活教育》 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