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兴趣的界定
兴趣作为一种动机变量,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参与的心理状态,或个体重新参与特定类别的对象、事件或想法的倾向。作为一种表征个体与特定主题或内容领域之间关系的心理概念,兴趣具有情感和认知两方面的特征。在教育研究领域,兴趣可分为情境兴趣和个人兴趣。情境兴趣(Situationallnterest)是指环境刺激引发的集中注意力和情感反应,可能持续,也可能不会持续。情境兴趣来自特定的学习经验或活动,因此导致暂时的兴趣。它可以受到诸如学习环境和教学材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个人兴趣指的是一个人相对持久的倾向,受到先验知识、积极的感受和价值观等个人因素的影响。
希迪和雷宁格在情境兴趣和个人兴趣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兴趣发展的四阶段模型,描述了兴趣在学习者内部发展和深化的四阶段:第一阶段是触发的情境兴趣,第二阶段是维持的情境兴趣,第三阶段是萌发的(有待发展的)个人兴趣,第四阶段则是发展良好的个人兴趣。其中,“萌发的情境兴趣”是指由情感和认知加工的短期变化导致的心理兴趣状态。“维持的情境兴趣”是指在触发状态之后的一种心理兴趣状态,包括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和持续,并且会再次发生并持续。
(二)情境兴趣的基本观点
1.情境兴趣可以发展为个人兴趣
在情境中有可能产生更持久的个人兴趣。个人兴趣具有持续、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对个人的认知过程乃至职业选择、终身志趣都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就个人的认知过程而言,相比情境兴趣,个人兴趣对认知功能和表现有着更深远的影响,个人兴趣能刺激内容处理的深度,从而增强主题的学习。当学生有个人兴趣时,他们会更专注,学习更多,更大程度地享受他们的参与,甚至导致更持久的概念变化。因此,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意义重大。
如果学生们持续接触到高水平的情境兴趣,可能有助于情境兴趣发展持久的个人兴趣。希迪和雷宁格在兴趣发展的四阶段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虽然第四阶段“发展良好的个人兴趣”通常是自我产生的,但会受到持续的互动机会、挑战和知识建设过程的支持。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学生参与了意义的构建和学习的过程,萌发的情境兴趣可以发展成更持久和更发达的个人兴趣。例如,帕尔默等人(2017)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就发现情境兴趣增强了个人兴趣,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了与科学相关的活动。从情境兴趣到个人兴趣的转变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经历、社会支持和学习环境的质量等。为学习者提供机会参与有意义的任务是从情境兴趣向个人兴趣转变的催化剂。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设计学生的学习体验,提供探索和深入参与的机会以及相应的支持,帮助学生将暂时的情境兴趣转化为稳定和持久的个人兴趣。
2.情境兴趣对认知表现有积极的预测作用
情境兴趣作为一种动机变量,对某些认知表现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它能预测积极的阅读理解和使用计算机学习的表现。在某些情况下,情境兴趣会促进基于文本的学习。读者对文章的感兴趣程度越高,他们的回忆能力就越强。与此类似的是,在教授运算顺序规则的电脑教学活动中,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参与度、在固定时间内的学习量以及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抱负水平。然而,学生的情境兴趣不太可能直接转化为学术成就,而是通过使用与成就相关的课堂行为作为情境兴趣和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从而提高他们情境兴趣的预测效度。
不仅如此,情境兴趣对学生集中注意力、获取科学概念、实现信息与先验知识的整合等认知过程有积极意义。罗明等人(2020年)证实了情境兴趣对与光和视觉相关的科学概念的获取有积极影响。情境兴趣对注意力的积极作用是通过降低文本处理所需的注意力成本来实现的,对于那些能引发读者情境兴趣的文本,读者会更加自发或自动地分配注意力,从而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文本所隐含的组织和情境要素上。而对于趣味性较低的文本,读者则不得不动用各种资源来将注意力集中在提取意义上。除此之外,情境兴趣还对实现信息与先验知识的整合产生积极作用,能有效提高学习水平。
3.情境兴趣并不总是起积极作用
虽然情境兴趣有可能吸引学习者对手头任务的注意力,但如果触发情境兴趣的来源和学习任务不相关,它也可能成为学习的干扰。比如,在阅读文本时,个人的注意力可能会被某些人类普遍感兴趣的主题内容所吸引,如性、死亡、危险和金钱等。内容翔实、想象力丰富或与读者个人经历有关的情境也会吸引读者。但如果这些信息与学习任务无关,那么它引起的情境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科学阅读学习中,熟练的读者在阅读有关闪电过程的重要文字和插图时,如果加入娱乐性文字、插图,他们在重要信息的保留和迁移方面的表现反而会更差。这可能是因为虽然读者阅读时往往采取积极策略,但阅读策略的使用也受到了这些高度有趣但不重要的细节的干扰。
情境兴趣的负面影响还可能与这些细节出现的文本类型有关,在说明文或说明文与记叙文的混合文本中加入非常有趣但不重要的信息会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这些细节是否与上下文相关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与上下文相关的有趣但不重要的细节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阅读,并且比阅读内容的主要思想更容易被回忆起来,但是总体上,有趣但不重要的细节不会干扰整体故事或主要思想的回忆。因此,由有趣但不重要的细节引起的情境兴趣也可能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但其影响因素和机制是什么,教育研究者还在持续探索中。
4.情境兴趣具有元认知风险
元认知监控指一个人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任务表现。准确的元认知监控允许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的进展,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控制潜力,随后预测改进学习的结果。因此,准确的元认知监控是调节一个人学习的基础,对自我调节的学习至关重要。
但是,情境兴趣是造成元认知监控不准确的原因之一,情境兴趣具有元认知风险。当情境兴趣在文本学习过程中被触发时,会导致学生过度自信。情境兴趣预测了过度自信的元认知监控判断。虽然情境兴趣会影响元认知监控的准确性,但这种负面影响并非不可逆的。西奥和尼特费尔德在小学五年级学生中进行验证了兴趣一过度自信效应,并采用了更多基于课堂的干预,分析出分散练习和文本类型两种情境因素对于这种效应的影响及改善。经检验,分散练习(distributedpractice)可以有效改善情境兴趣与元认知监控准确性间的关联,即为学习者提供重复和分散的机会来监控自己的学习,以及提供明确的反馈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元认知监控准确性。文本类型在学生的情境兴趣和元认知监控之间关联中的作用还有争议。尽管以往研究者认为,与说明性文本(Expositorytexts)相比,叙事性文本(Narrativetexts)因其生动性与易读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境兴趣与情感参与,从而造成学生元认知监控的过度自信。然而,西奥和尼特费尔德发现,与叙述性文本相比,情境兴趣与说明性文本的校准显著降低相关,也就是说,反而是说明性文本中的情境兴趣会降低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