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母亲的“谚语式家教”让我受用终身

作者:李吉林 2017-05-11

  我五岁时,父亲病逝,丢下了母亲和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临终时对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吉儿是个聪明的伢儿,一定要给她上学成人。”父亲最后的嘱托,让母亲为我操心了大半辈子,生活的艰难,更是可想而知。

  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无限怀念,无限感激母亲,她的谚语式的家教,让我终身受益,永铭心中。

谚语印入童年

  小时候,我母亲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孩子,人穷志不穷,人家就是有个金人儿,你看也不要看。”还告诉我:“有的人,不教自成人;有的人,教了就成人;还有的人,教死了也成不了人。”母亲的话,我不仅听懂了,而且永远地记住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是理解到母亲的教育,是培养我自尊的人格教育。在母亲的教诲下,一个穷孩子的自尊,一个小学教师的自尊,在我成长的历程中逐渐形成。

  我渐渐地长大,母亲又常常嘱咐我,一个人从小品行要端正。记得她曾经给我讲《放羊的孩子》,“狼来了”的故事情节久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母亲还跟我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这些通俗的民间谚语,让我从小依稀懂得做人要堂堂正正。再加上母亲常说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使我在生活中形成了对人、对工作、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

  小学二年级时,我开始练写毛笔字,母亲又提醒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做事要有恒心。这些片言只语渐渐影响了我做功课从不肯马虎。而且从上学到后来探究情境教育,做课题、写专著遇到障碍,决不望而却步、半途而废。

“小学里读大学”

  1956年我师范毕业,考虑到赡养母亲,在同学们纷纷走进大学的时候,我选择走进了小学。穷孩子的自尊,让我非常自觉地在“小学里读大学”,下决心搬到学校住宿,以便挤出更多的时间自学。独处时,我总会想起小时候母亲给我讲的“匡衡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古人苦读的故事。这种影响形成了我自我约束的意志力,让我在60年的小学教师生涯中始终坚持“终身乐学”。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可能让我在情境教育的探索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

  记得母亲还给我讲过“孟母三迁”的故事,这让我从另一侧面,体谅到母亲教子的苦心。有了这样的认识,就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母亲的教育。更没想到的是,在情境教育探索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地联想到“孟母三迁”实际上就是优选孩子成长的环境,生动具体地表明了情境教育中运用的“环境与人的行为一致性的”哲学原理,让我加深了理解,丰富了自己的感受。

  在那场民族的浩劫中,我作为修正主义的黑苗子“挨整了”。一下子乌云遮天,年轻的我一时间难以承受。母亲总是安慰我“天无绝人之路”“天从人愿”,让我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信心。

谚语开启“寻根之旅”

  改革开放后,我投入改革大潮中。渐渐我有了收获,情境教育一步步向前发展,国家给我很多荣誉。当时母亲已年迈,看我出名了,仍不忘对我教诲,她郑重地告诫我“人不知己过,牛不知力大”“君子之过,如同日月”“人言可畏”,让我懂得在顺风顺水中如何对待成绩,自觉地检点自己。母亲还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要我加强自我修养,对人要有同情心。母亲特别嘱咐我,人不可忘恩,记住“人情大似债”,还说“小人得志乱猖狂”。我记着母亲的话,直至现在,一个个帮助我的专家、领导和老师都记在我心上。我深感,一个人懂得感恩,就绝不会妄自尊大,感恩的意识丰富了自我,必然会谦虚谨慎。让我总能做到脚踏实地向前迈步,从不夸大个人的作用,良好的道德观渐渐地渗透到我的精神世界。

  前些年,当我在资料上读到中国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学日本,后引进欧美,到20世纪50年代全盘照搬苏联教育,指明中国教育必须走自己的路。让我联想到小时候母亲给我讲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播下国家至上的种子。我深知,中国的教育之路,必须由中国教师自己去走。我不断地从民族文化经典“意境说”中吸纳理论滋养,渐渐地找到了“根”,使情境教育打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

  岁月已把我推到老人的行列里,时代的使命感更为迫切,我很自然地联想到母亲曾常说的“年怕中秋,月怕半”,做什么都得抓紧时间。尤其是母亲当年对自己说的“牛拴在桩上一样地老”更是提醒了我。心想:我现在也成了“老牛”,何必拴在桩上“终日无所事事”呢?不如继续推磨、耕田。所以我每天仍然照常到校上班,集中全部精力,在几十年情境教育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研究。回顾古稀之年后的这十年里,我给自己粗略地算了一下,先后出版了两部(四本)专著,在《教育研究》发表四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情境教育,吸纳了一千多年民族文化的理论滋养,创造性地应用于当代的儿童教育,构建了“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探索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的一条路径,也分别在全国获了三个大奖。其中《情境教育三部曲》将在世界知名出版公司斯普林格出版,在国际传播。我欣喜地感到,自己在中国教育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对此,母亲的教诲功不可没。

 发表于《光明日报》2017年5月6日